【精华】小学信息技术教案4篇【精华】小学信息技术教案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使用“录音机”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方法。
(2)通过“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学习,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
(3)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0.5~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简单编辑。
难点:声音的简单编辑。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声音的简单编辑是在声音的简单录制的基础上展开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特别有益,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点。
2、教学方法指导对学生制作的录音文件进行编辑,学生的兴趣较高。
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范例演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编辑主要介绍了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内容比较简单,建议采用任务驱动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展开教学。
[资料]1、将声音文件插入到另一个声音文件中在“文件”菜单上,单击“打开”,定位要修改的声音文件,双击打开该文件。
将滑块移动到另一个声音文件中要插入的位置。
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选择要插入的文件,单击“确定”按钮。
注意:只能将某个声音文件插入到未压缩的声音文件中。
如果在“录音机”程序中未发现绿线,说明该声音文件是压缩文件,必须先调整其音质,才能对其进行修改。
如果将某个声音添加到现有声音文件的中间,新的声音将替换插入点后的原有声音。
录音机使用波形(.wav)文件。
2、覆盖(混合)声音文件在“文件”菜单上,单击“打开”,定位要修改的声音文件,双击打开该文件。
将滑块移动到文件中要混入声音文件的地方。
单击“编辑”菜单中的“与文件混音”命令。
选择要混合的文件,单击“确定”按钮。
注意:只能覆盖未压缩的声音文件。
如果在“录音机”程序中未发现绿线,说明该声音文件是压缩文件,必须先调整其音质,才能对其进行修改。
如果将某个声音添加到现有的声音文件中,新的声音将替换插入点后的原有声音。
录下的声音被保存为波形(.wav)文件。
[教案][课题]第27课声音的简单编辑[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使用“录音机”截取声音的方法。
(2)学习使用“录音机”混合声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学习,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声音的简单编辑。
[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与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录制好的声音范例文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的录制,下面,请你欣赏一下老师制作的“江雪”(带背景音乐)声音文件,和上节课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师播放“江雪”,学生欣赏。
生:带有背景音乐……师引入课题:第27课简洁配音自己做。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1、截取声音任务:用编辑修改的方法删除“江雪”文件前后多余的杂音。
(1)学生看书自学。
(2)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上机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4)学生演示操作,师生点评。
(5)巩固深化打开歌曲或古诗文件,删除前后的杂音片断并保存。
2、混合声音任务:为“江雪”录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使录音效果更好。
(1)出示任务及背景音乐“江雪音乐”所在位置。
(2)学生看书自学并尝试操作。
(3)交流。
(4)巩固深化打开录制的歌曲或古诗文件,为它配上一段背景音乐。
(5)欣赏3、探究实践任务:比较“编辑(E)”菜单中的“粘贴混入(X)”命令与“与文件混音(M)”命令,在使用方法与效果上有什么异同?(1)学生尝试两种操作。
(2)分组交流操作。
(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三、拓展练习,内化认知打开资源库,为不同的古诗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完成配音。
四、交流,完善认知选择不同的学生作品进行交流点评,完善学生的审美认知。
五、任务,结束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文件的编辑,希望我们课后好好练习,力争做个音乐编辑小能手。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2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灵活应用页面设置选项调整纸张大小、边距;了解名片的作用以及名片需要包含的信息2.技能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Wrd 技能完成名片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名片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能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名片发送给同学;3.情感目标:通过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非IT 资源:各种自制名片(纸质)、打印纸IT 资源:多媒体教学网、名片范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4分钟)(一)、猜谜语师:在大人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非常重要的。
而一张小小的纸片却能成为沟通的桥梁。
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生:师:板书引出课题: 名片DI(解释DI的意思)DI:DO IT OURSELF 自己动手做二、探索新知 (29分钟)(一)出示,引导学生了解名片的组成(3分钟)1、出示师:老师在课前已经做好了一些电子名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生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名片,找出制作名片的相同之处(地址、电话、住址等)(教师板书主要信息的关键字)3、欣赏生活中人们的名片,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4、小结:看了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名片大家说说怎样的才能名片吸引人(构思新颖的、色彩亮丽的、构图夸张的、有独特标志的)(二)技术指导那你知道该怎么制作呢?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1、熟悉窗口的组成以及窗口的各种操作。
2、掌握鼠标的双击。
3、进一步练习鼠标操作。
教学重难点窗口的介绍。
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认识并学会“纸牌”窗口的基本操作,同时掌握玩纸牌的技巧。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好学生本课应完成的作业一份,以及学生要用到的素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复习进入“纸牌”窗口。
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2、认识纸牌窗口。
标题栏菜单最小化最大化关闭按钮3、窗口的基本操作:①最小化:单击最小化按钮,单击任务栏上的按钮②最大化:单击最大化按钮,单击还原按钮③窗口大小改变:没有最大化状态,拖放窗口的边界或角落。
④窗口位置的移动:没有最大化状态,拖放窗口的标题栏。
4、玩纸牌的技巧:在堆牌区,当有两张牌可以移动时,应先移动有较多牌的牌堆中的那张。
应先考虑堆牌区牌的移动。
只有当所有可能的移动方式都考虑过了,才考虑移动发牌区的牌。
在堆牌区,尽可能留出空白堆,以便放K牌。
将可以从发牌区或堆牌区放到接牌区的牌快速地放入接牌区。
我们可以先将鼠标指针指向这张牌,再用食指快速连续地按鼠标左键两次,这个动作称为双击。
5、练习:打开纸牌窗口,调整窗口的大小。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
玩纸牌,并观察纸牌窗口底部的得分。
板书设计玩好纸牌双击:鼠标指向这目标后,再用食指快速连续地按鼠标左键两次,这个动作称为双击。
教学反思(略)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4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选用由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查通过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段落格式调整好》,本课主要内容是段落的对齐和缩进。
段落的对齐和缩进是排版最常用的方法,而排版在日常的文字处理使用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内容有“段落对齐”、“段落缩进”、“行距调整”三个知识点。
2、教材处理:就本节课内容而言,是对word中的格式工具栏中的段落选项卡进行讲解的操作,由于这里边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并且调整段落格式中除了通过格式工具栏操作,还可以通过菜单栏和常用工具栏进行调整操作,但由于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要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必须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充分的操作练习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由格式工具栏调出选项卡调整进行了讲解,对通过菜单栏操作进行了解。
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
2、通过一年的学习,同学们对操作实践课较感兴趣。
因此在安排教学时,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3、学生缺乏系统的练习,不能将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初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及美术设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对进行学生动手能力、探知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1、学会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对齐、缩进和行距的调整;2、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设置段落格式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利用多种方法设置段落的对齐、缩进和行距调整;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及美术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