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2019..1. 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C。
理解有误。
“不得不”体现的却是人“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
人类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是人“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是人的“自我意识”。
2.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层级C。
对文章的论证分析有误。
依据文本,皮兰德洛是用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更加肯定、强调“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的观点。
3.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C。
A.原文“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强调“共生、共存”是人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要先追求“物质”然后在追求“精神”。
B.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
原文“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承以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合理性、必要性,并没有认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是低级的;同时,“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的观点也表明,虽然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有差别,但有差别并不等同于缺乏意义。
C.对原文内容分析有误。
“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这意味着人固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但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特殊动物,而人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是有认识的,人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4. C【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D。
一波三折的情节不是反映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是反映不管人生面临何种意外,都应乐观坦然、知足常乐的主题。
5.老章说丁大厨不愧是丁大厨,表达了他对丁大厨由衷的敬佩与赞叹(1分),因为丁大厨:①厨艺精湛:凡是到过丁大厨家的亲朋好友,对他的厨艺无不交口称赞;(1分)②乐观知足:他专注于烧菜的快乐,错失冠军也能坦然面对;(2分)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共8页第1页③继承传统,丰富传统:他不仅注重传统苏帮菜的传承,还赋予传统更加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有大厨风范。
(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能力层级为F。
6.①这段话是丁大厨介绍他做的“清蒸鲈鱼”,解释了清蒸鲈鱼味道的“与众不同”(1分),让故事更添波澜(1分);②对五味的解说不仅展示了丁大厨对生活、烹饪的独到理解(1分),也丰富了丁大厨热爱乡土的性格特点(1分);③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蕴(1分),看似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却包含各种滋味,引发读者对生活哲理、乡土情怀、美好传统的思考(1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D。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7.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B。
“解决了……实际问题”理解有误,依据文意,督查只是发现问题,并非直接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8.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层级C。
“缺乏足够重视”有误,依据文中相关内容“随着2017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和地方其实是重视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的,问题的产生是其他困素造成的。
9.存在的问题(3分):1.医院性质各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金结算存在难度;2.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设置不统一,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3.资金结算数目庞大,工作量大,资金核算管理存在风险;4.各地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5.医保异地结算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
6.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
(1点1分,答任意3点3分)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3分):1.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2.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3.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
(1点1分)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共8页第2页【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F。
10.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11.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B。
明代内阁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12.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C。
温体仁对文震孟是“隐不举”,钱士升极力举荐,温体仁才不得不上报。
13.(1)(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
得分点:省略(文震孟)、示(显示,可译为“警示”,即表示皇帝不能容忍这种不敬)、颔(点头)各1分,句意2分。
(2)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
得分点:故事(旧时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先例)、以(认为)、裨(益处)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文震盂,字文起,是待诏大学士文征明曾孙。
祖父文彭曾任国子博士,父亲文元发曾任卫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皆以名声品行著称。
文震盂二十岁乡试中举.十次赴京会试。
至天启二年,殿试获第一,被授翰林院修撰官。
当时魏忠贤逐渐把持朝政,多次贬斥大臣。
文震孟愤懑难抑,上《勤政讲学疏》,说:“陛下要改弦更张,激励豪杰奋力进取。
陛下拂晓临朝,寒冬盛夏不停息,治政不是不勤奋。
但是,鸿胪寺官员引导大臣朝见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而已。
祖宗当年上朝的时候,君臣相对,如同家人父子。
皇上向大臣咨访军国大事以及民间细微的隐情,对国政民事了如指掌。
奸诈之徒没有地方藏身,左右亲近之人也没有机会蒙蔽。
”文震盂把他的奏疏呈上,却被魏忠贤私下扣押隐瞒,没有立即呈报到皇帝那里。
某日,皇帝正在看戏,魏忠贤趁机摘取文震盂奏疏中”傀儡登场”的话语,(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
一天,给皇上讲经结束,魏忠贤传旨,在廷堂上杖打文震盂八十大板,贬官调往京外。
次辅韩煽极力争辩,谏官上奏章直言进谏,皇帝不采纳,文震盂也不去调任之地,恰好这时顾同寅因写诗悼念熊廷弼而犯罪,被有司捕获,波及文震孟,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共8页第3页文震盂与他一并被贬斥为平民。
崇祯元年,文震盂被以侍读官征召,担任了日讲官。
震盂在讲筵,最庄严端正。
当时多位大臣被逮捕入狱。
文震盂为崇祯皇帝讲解《鲁论》(《论语>在鲁地流传的一种版本),他反复讲解,规劝讽喻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感悟了,马上下旨从狱中释放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
一天,文震盂讲经,崇祯皇帝把一只脚搁在膝上(翘二郎腿),正好讲解《五子之歌》,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时,文震盂用两眼直瞅着崇祯皇帝的脚。
崇祯皇帝立即用袖子掩住脚,再慢慢地把脚抽回,放下。
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
文震盂精通《春秋》,为当时名家,被首辅温体仁所嫉恨,隐瞒而不举荐,次辅钱士升直接点名说文震盂,说他可当此任。
温体仁无奈,假装吃惊地说:“几乎漏了这个最佳人选!”于是把他的名字列入报给皇上。
等到文震盂进宫讲《春秋》,果然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
崇祯八年七月,崇祯皇帝让文震盂入阁参预朝政。
文震盂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不允许。
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就向司礼太监投递名帖,唯独文震盂不这样做。
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曹化淳,一向仰慕文震盂,令人辗转表达情意【希望文震盂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最终还是没有去。
方震盂刚直方正忠贞耿直,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可惜入阁三个月就被罢免,没有完全发挥他的才能。
归家半年就去世了。
14.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
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
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15.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
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
2018-2019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共8页第4页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C。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83年),仍用前两首诗的韵。
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
“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
”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
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
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