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

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

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1.转台、小伞;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

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二)教学过程设计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

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学生自由发言)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

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

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考:说明什么?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

如图3。

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

(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

)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

观察并思考:①小球受力?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自己设想,用刚才的仪器做小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

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

)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设想):研究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的定量关系。

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

保持两个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

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演示:摇动手柄,小球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问: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如何测量?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力大小相等,同时小球压挡板的力使挡板另一端压缩套在轴上的弹簧,弹簧被压缩的格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内容:①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 A=2m B观察:(学生读数)F A=2F B 结论:向心力F∝m②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 A=2r B观察:(学生读数)F A=2F B 结论:向心力F∝r③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 A=4F B 结论:向心力F∝ω2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一般结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

同学们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课本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要求同学回去做)。

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

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2。

反馈练习:①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不变;B速率不变;C角速度不变;D周期不变。

②如图7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

试比较轮上A、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大小。

③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跟半径的关系,有人说成正比,有人说成反比。

你对这两种说法是如何理解的?④(前后呼应)解释跑400m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倾斜等一类问题。

(火车拐弯要求课后看书)(三)课堂小结1.科学方法①点明建立概念的过程:是通过大量实例,概括抽象出本质的内容,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②点明实验归纳的过程:必须经过多次实验,必须有足够的事实,由多个特殊的共同结论才能归纳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

2.知识内容:(见板书)3.对向心力的理解:向心力并不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它的名称只是根据始终指向圆心这一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下节课再进一步讨论。

五、说明1.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讲授顺序。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是先通过实验建立向心力概念,归纳出向心力公式,再推出向心加速度;二是先通过理论推导导出向心加速度,再推出向心力。

先讲加速度,理论推导严谨,又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但方法较抽象,对基础差的学生难度较大。

考虑到我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用了先讲向心力,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现行必修教材采用的也是这一顺序。

不足之处是: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只能粗略得出结论,而且课堂不可能做很多实验,实验归纳的事实不足。

解决的关键是尽量减小实验误差,补充实例,弥补实验事实不足的缺陷。

2.对向心力的教学,本节完成了感知、概括、定义,即完成了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和简单的再认。

而进一步的再认即一般到个别,留待下节完成,所以本节对向心力的要求教学目标定为初步掌握。

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看录像片《航天飞机上的失重现象》《失重物体的运动》。

提问:刚才所看到的录像片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现象?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失重现象,是在航天飞机中发生的。

航天飞机在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板书:十、超重和失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现象实验:介绍装置,架子上有两个滑轮,两边挂有重物。

我们取左边的重物加以研究,重物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放手后物体做向上的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增大,物体对绳的拉力增大。

以上实验可以用更简单的装置来完成,只不过观察时的效果稍差一些。

弹簧秤下挂一重物,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当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绳的拉力大于物重。

学生小实验:细线拉重锤(绣花线、打点计时器用重锤)。

线系在重锤上,缓慢拉起,再让重锤做向上的加速运动,线断。

分析原因:取物体为研究对象,T-G=ma,T-mg=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讨论:(1)物体做向上的加速运动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静止时的拉力,T>mg,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大于物重。

举例: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感受:电梯向上起动时,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静止时的支持力,同样人对电梯的压力也大于物重;电梯下降刹车时也一样。

只要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就会产生以上现象。

提问:在电梯中放一弹簧测力秤,人站在上面。

当电梯向上加速度运动时秤的示数怎样变化?(3)整理公式:T=m(g+a)=mg′,g′叫做等效重力加速度,g′>g。

站在电梯里的人在电梯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人对电梯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好像是重力加速度g增大了。

火箭起飞时有很大的向上的加速度,内部发生的是超重现象。

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发生超重现象时,物重并没有变化。

2.失重现象实验:重物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放手后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减少,物体对支持物的拉力减小。

学生实验:观察感受失重现象。

弹簧秤下挂一重物,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当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注意对减速时的示数增大的解释。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G-T=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讨论:(1)物体做向下的加速运动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小于物体静止时的拉力,T<mg,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小于物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