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书人物之司马光
潘怡婷07(11)02070394
秘书这个职位的历史源远流长。
所谓秘书,即辅助领导处理政务,具体从事文字的工作者。
如主簿、军中文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府幕宾都可称为古代秘书,宋朝的中书令,即朝廷的秘书长。
他们为皇帝或官员起草文书、整理文件,并有提出意见的机会,因此秘书的官职不是很大,但很容易引起当权者的注意。
本文将重点说说曾做过三年秘书工作的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光一生经历非常丰富,从20岁考中进士以来就混迹官场,在多个岗位工作过,其中在宋神宗即位的当年(公元1067)闰三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到熙宁三年(公元1070)九月出知永兴军,这三年半的秘书工作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给我们做好秘书工作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
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
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
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
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
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
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
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已。
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
后来英宗果然下命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
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
"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
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
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谁,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司马光身为秘书,不仅仅是遵从指示办事,更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宋神宗即位不久,群臣就上疏请求给其加称尊号为“奉元宪道文武仁孝”皇帝。
神宗不同意,就让司马光起草诏书。
司马光对神宗说:“皇帝上尊号之礼,不是先王令典,起源于唐朝武则天和唐中宗之时,后来成为惯例。
先帝英宗在位时不接受尊号,人人称颂。
英宗末年,有人建议说国家与契丹文书往来,他们有尊号而我们没有,认为是大耻辱,就又在不适当的时候奉上尊号。
以前汉文帝时,匈奴自称‘天地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却没有听说汉文帝也给自己加什么大名号。
希望陛下追求先帝本意,不要接受这一尊号。
”神宗听了,极为高兴,亲手写诏答司马光说:“不是爱卿,朕就听不到这样的话。
”同时勉励他“善为答辞,以示中外”。
司马光之所以能得到神宗的称赞,是因为他在奉命起草这一批复时,没有简单从事,而是把加称尊号的来龙去脉和不接受尊号的理由,详细透彻地向宋神宗汇报清楚,从而坚定了宋神宗不给自己加尊号的想法。
由此看来,司马光这个秘书并不是仅仅按神宗的意图办事,他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提出有用的意见和建议,有着超前服务、主动服务的意识。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
司马光的品格德行、修学治史,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在封建时代,司马光是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
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得历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参考书目:
[1]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2]钟小安,楼淑君,中国秘书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3]国试书业策划组,中国秘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剑宇,中国秘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6]禾稼,司马光,吉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