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株洲市第二中学杜新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阶段,又把教学阶段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步骤。
这些步骤的不断推进,就构成了课堂教学进程的曲线。
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课堂提问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007年秋季湖南省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提问题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对课堂提问重新审视和仔细思考,加强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和运用,为适用新课改下的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老师从县里乡中学听课回来,他说有一节欲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庄子二则》,老师进课堂第一句话就问:庄子是什么人?下面没有学生回答和举手。
倒是后来他讲给我们听的时候,下面有好多老师开始回答了,有调皮的说是老人,有低声说是死人,语文老师说春秋战国人,还有人说男人等等。
这是典型的没有创设情境的提问,没有目标和指向的提问,没有启发意义的提问,当然更没有思考价值了。
这类问题不少,不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启发思维地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就象我自己在一节市公开研讨课的最后要求学生大声回答“听懂了没有”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只培养了学生吃大锅饭的习惯。
从课堂提问的层次,启发意义,评价,回答方式等几个方面来看,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1、从问题的类型看,忽略应用、综合层次的问题。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要求学生能达到记忆、理解层次是完全应该的,但长期停留于这样的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提问的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
所提的问题几乎都只有一个答案,其实在学生学习的许多领域中,问题的答案有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且要让学生懂得逻辑思维和辩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
大量的问题也削弱了教师的讲授,这类问题价值太低,起不到积极作用。
3、提问语言单调,一个一个问题较独立,无问题转换,问题缺乏应有的层次感。
教师能做到一次只提一个问题,确保了问题的清晰度。
但问题之间缺乏联系,缺乏变化,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变换与组合,如等价变换、问题分合转换、强弱问题转换、问题的逆向转换和逆否转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4、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
其中学生举手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分别占到占了大多数,可见教师控制了课堂,而相当部分没有举手又不能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被忽略了,在课堂上这部分本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堂上教师给予他们的关注太少。
5、抢答方式所占比例较少,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长期的习惯造成的,不乱说乱动是一进小学校门家长和老师就千叮万嘱的,殊不知长此以往,压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
抢答或许会使课堂秩序有一些小小的混乱,但它却给课堂注入了生气活力,学生快速的头脑反应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的。
6、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
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
更应该落在表扬的实质,同时要考虑表扬的价值导向。
7、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提问的目的,而且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这反映了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孤立,没有层次感,不能一步一步深入。
8、课堂提问的无效教学行为。
有调查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
这就是说,教学中有将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
我们在听课中,也会随时发现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问,诸如“随意肤浅的问”、“平庸无聊的问”、“小题大做的问”、“零敲碎打的问”、“单调乏味的问”、“漫无边际的问”等等。
9、教师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有学生“常听不明白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学生感到“教师的问题无法回答”,对问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前后逻辑联系没有深入考虑,学生对问题感到“摸不着”头脑。
所以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老师们没有对课堂提问进行仔细思考和精心设计。
所以,有必要对课堂提问进行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课堂提问的功能,也是课堂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从静态的角度而言的。
从教师施教的角度看,它直接与课堂提问的目的相联系。
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8种:1、促进学习新知课堂提问常在新知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设疑,是强化学习新知的手段。
而对新知的掌握,又是学生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和优化的基本前提。
2、有利复习巩固心理学表明,大脑皮层引起的暂时联系,如不加以强化,就会逐渐消失。
复习能使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联系得到强化,而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再认和重现,以加强识记,牢固保持。
3、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苏醒或强化,从而进入思维状态,进行实际的而不是形式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考活动,而没有学生思维空间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课堂提问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包孕着种种悬念和疑难,能吸引和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4、打造思维品质课堂提问要求回答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答案,这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又因为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多维思考,广泛求证,最后才能确定下来,所以,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评性、广阔性、流畅性等品质也会在答问活动中一并得到增强。
5、培养心理素质问题的难度、深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调整学生的紧张心理;教师与同学的肯定和赞美,可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理。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提高语言能力课堂提问被有关专家定义为“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信号”。
它是需要用口语回答的。
而语言要表达得准确、流畅与严密,更需要高超的语言技三、课堂提问的原则1、有效性原则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
它的要求可概括为如下两条:1、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步骤,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教学目标的——或为学习新知,或为复习旧知,或为引发思考,或为反馈调控等;而盲目的提问必然是低效提问。
2、要遵循高效策略。
有效性原则是课堂提问的一个总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派生出一些具体原则,这些具体原则构成提问的策略。
遵循这些策略,才能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
这可称之为策略性原则。
策略性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等9种。
以下9条都是策略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明晰考纲要求,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明确易懂无歧义。
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具有:1、正确性。
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无知识性、科学性错误;2、合理性。
所提问题的必须是真的,有确切答案的;3、明确性。
问题的表述要明确具体,具有指向功能。
要有明确的问点、思维路径和前提条件,不能空洞无物、模棱两可、不知所云;4、针对性。
应在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过渡点、矛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等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设问,为了深化教材,也可于学生感到的无疑处设疑,但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出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整体性。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各章节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各章节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设计提问内容。
2、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和坡度,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孔子说“不躐等”(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要按深浅次第进行教育);《学记》中说:“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4、普遍性原则有的叫“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在具体操作时,普遍性原则要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寻找相应的提问对象。
全班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尽相同,始终存在个性差异。
在提问时,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应照顾到,以便了解各个层次的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不给差生“出难题”,不给优生“出易题”。
5、启发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是填空式的知识搬运,贵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所以启发式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当然也是提问的基本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我们:1、创设情境,引发好奇心,所提问题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想。
2、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设问,避免过浅、过深;让学生能想。
3、设计的问题有一定隐蔽性和探索性;让学生求想。
4、设计的问题要有指向性,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防止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入口;让学生好想。
5、教师所提问题,不宜用简单的“正反问”“选择问”等形式隐含答案,牵引学生或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去想。
6、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思维潜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想。
7、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老师应及时加以启发诱导,提示他们该如何思考讨论解决,不宜简单地给出答案;让学生努力想;8、学生的心理应调整到这样的状态:蹦一蹦,够得着,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信心;让学生高兴想。
6、适时性原则适时性原则要求把握和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走一步都需要提问,只是在当问之时方可发问,这样,提问才有效。
选择提问的时机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1、教学的进程。
上课开始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宜于设问;上课过程中,为了疏理学生思路,引导深入思考,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调整课堂节奏等,宜于设问;课堂接近尾声时,为了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宜于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