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科基础手法教学

伤科基础手法教学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2) )(
6.局部行治筋手法,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反射作用,可以反映 到全身。手法刺激能使神經興奮,也能抑制神經的過分興 奮。 7.手法能促使浮腫恢復並加速其吸收。 8.按摩可以預防與減除粘連。按摩推拿手法是很豐富的,由於 地區不同,各家名稱亦不統一。有些地區用手法治病的稱為 推拿科,有些沿用傳統名稱按摩科,名稱雖異而實際均係應 用手法治療疾病,所以我們將傳統的按摩推拿理筋手法合併 為一處敘述。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滾法
三、滾法 【動作要領】 用手背掌指關節突出部在身體上滾動的手法。操作的手呈半 握拳狀,以小魚際的側面和小指掌指關節的上方接觸被推拿 部位,著力按壓,同時同力作旋後滾動。用力要均勻,滾動 的手要像吸附在肢體上一樣,不能跳動。 【作用】 本法的作用同深度按摩,能調和營衛、疏通經絡,是我們常 用的手法之一。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是用手法鎮靜止痛、活血行氣,放鬆肌肉的痙攣緊張, 使理筋手法在肌肉較舒鬆的情況下得以順利地進行,達到較 滿意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使患者的肢體有一個適應過 程;相當於針刺麻醉的誘導過程。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輕度按摩手法
一、輕度按摩手法(或稱淺表撫摩法) 輕度按摩手法(或稱淺表撫摩法) 【動作要領】 用單手的手掌或指腹放置患處輕輕地作來回直線或圓形的撫 摩動作。動作要輕柔靈活。 【作用】 有消瘀退腫、鎮靜止痛的功用,且能緩解肌肉疼痛及其緊張 狀態。 【適應症】 在一般理筋手法的開始和結束時應用,適用於全身各部。新 傷第1~2天或骨折在骨痂形成之前,局部就只能作輕度按摩手 法。
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常用手法(續3)
傷科學的治療方法是比較全面的,傳統的治療方法非常 強調發揮一雙手、一根針、一把草、幾塊板子的作用,非常 強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勤儉節約的精神。 手法在傷科臨床上應用範圍很廣,如骨折、脫位的正骨的 復位和傷筋、內傷等症的行氣活血、舒筋通絡以及通利關 節,均可應用手法。骨折、脫位的治療方而手法起著重要的 作用。因骨折、脫位的患者,不用手法去正復,則雖有“靈 丹妙藥”亦難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醫宗金鑒》等傷 科專著中說:“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治骨手法-接法( 治骨手法-接法(續)
凡有移位的骨折都必須應用本法來正復。捺正是指以一 手或雙手將斷骨自高突處向下按捺,使斷骨的分離重壘、成 角及其側方移位得以矯正。大陸正以中西醫配合將接骨手法 進一步整理成為一套比較完整、具體的手法,如拔伸牽引、 旋轉屈伸、端提擠按、擠捏分骨、觸頂合骨、折頂回旋等。 (具體內容將在骨折的正骨手法中介紹。)
手法的分類及應用( 手法的分類及應用(續)
治筋手法中的理筋手法主要是運用按摩推拿手法對傷筋 進行矯治,包括理順筋絡與舒筋活絡兩個方面,是運用手法 糾正因扭挫而引起筋絡扭曲、攣縮、粘連,使筋絡舒展順 活。如用手法治療內傷,是運用手法推動壅滯之氣血,通過 點穴按摩達到調和陰陽、順氣血、和絡脈,用以輔助藥物治 療之不足或缺少藥物之時。 上述的“正骨八法”除摸法重點用於診斷損傷疾病外, 其他七法的用途為:“接”“端”“提”主要用於治骨,按 摩推拿主要用於治骨,按摩推拿主要用於治筋。茲將七法及 其所屬之小手法分述於後。
治骨手法治骨手法-端法
二、端法 端法是用兩手或一手拿定應端之處,從下向上,或從外 向內端托。本法適用於骨折、關節脫位、傷筋的復位。如四 肢骨折時,端托遠端去湊近端;肩關節脫位時,端送肱骨 頭,使其復位;腰部扭傷時,端托病人軀體,拔直其筋等。
治骨手法-端法( 治骨手法-端法(續 手法的分類及應用
用手法治療在唐代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以後繼續不斷 發展;內容極為豐富,但因其種類繁多,文字較難描述,各 家的名稱又極不一致。茲根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 的“正骨八法”為基礎進行介紹。 “正骨八法”是“摸、 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但按其治療作用而可 分為治骨手法與治筋手法兩大類。根據手法運用的治療目 的,治骨手法可分為正骨手法與上骱手法。治筋手法還可兼 用治療內傷。治骨手法中的正骨手法又稱接骨手法,是運用 手法將斷骨接正的手法之總稱。上骱手法又稱復位手法,是 運用手法將脫位之骨復其原位。
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常用手法(續2)
傷科治療對損傷後筋與骨之間、筋骨與肝腎等內臟之間 的關係非常注意,認為筋骨兩者之間關係非常密切,由於大 筋聯絡關節,小筋附於骨外而相互聯繫。所以在跌打損傷骨 折、脫位時“筋”必同時受損,筋的嚴重扭捩及強力收縮 時,也可導致骨折或關節脫位。因此,對軟組織-“筋”的 治療比較重視,在“局部與整體兼顧”的原則指導下,對骨 折、脫位、傷筋等治療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傷科學的治 療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治筋手法-揉法( 治筋手法-揉法(續)
【適應症】 四肢頭頸、軀幹的傷筋、胸腹部氣血內傷瘀血凝滯不散,及 胸腹脹滿者。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擦法
五、擦法 【動作要領】 是用手掌或手指在皮膚上摩擦的一種手法。也可用拳進行摩 擦。力量要大而均勻,動作要靈巧而連續不斷,使皮膚有紅 熱舒適感。施術時一般要用些潤滑劑,以防擦破皮膚。 【作用】 本法有能使局部紅熱充血,加速血液與淋巴液的循環,去瘀 退腫,可以扯開皮膚和深部組織的瘢痕粘連,減輕神經痛。 【適應症】 多用於腰背部及大肌肉部位,對損傷及肌肉麻痹萎縮、慢性 勞損的痠痛及風濕痛等症效果很好。
三、提法 提法是將陷下之骨提出還原的手法,有用手提與繩索繫 於高處提等法,是治療傷筋時常用的手法,如提彈斜方肌、 胸大肌等。在骨折脫位方面臨床應用於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及 頸椎半脫位等疾患。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
《醫宗金鑒》中將“按”與“摩”、“推”和“拿”合 併敘述,認為按摩法是按、摩兩類手法的總稱。按法是“以 手往下抑之也”,是用手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 法是”徐徐摩之也“,是用手法“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 腫”。指出按摩法是“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 斷折者設也。或因跌打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 為痛,宜用”。推拿法是推拿兩類手法的總稱。推法是“以 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法是“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 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 )(
指出推拿法的適應症是“若腫痛已除,傷痕已癒,其中 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 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 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綜 上所述,結合傷科臨床實際,按摩推拿手法主要應用於治理 各種傷筋,如急慢性扭挫傷筋、內傷氣血凝滯及骨折脫位後 的功能恢復期,能使損傷迅速治癒。它的適應症是非常廣泛 的,對新傷瘀腫階段應注意貫徹“促吸收”,亦即是“去瘀 生新”的原則。四肢軟組織損傷時,按摩推拿施行於近端肢 體,軀幹筋肉損傷時,按摩則屬局部淋巴結的部位。
治骨手法治骨手法-接法
一、接法 接法是正骨手法的總稱。《傷科補要》中說:“接骨 者,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位也。凡骨之斷而兩 分,或折而陷下,或破而散亂,或歧而旁突,相其形勢,徐 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皆 賴乎手法也。”凡是斷骨接續在一起的手法都稱為接法。在 《理傷續斷秘方》中將接骨手法分為拔伸、捺正兩大類。拔 伸是牽引的意思,在傷肢遠端沿其縱軸以各種方法進行拔伸 牽引以矯正移位。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 治筋手法(按摩推拿法)(續1) )(
按摩推拿可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治筋手法的動力,能增進皮膚組織的營養。 2.由於靜脈及淋巴循環的增進,能協助消除人體的代謝廢物。 3.由於手法外力的壓迫,把血液從深層誘至外部,就能促進外 層血液循環和活躍內部血液循環。 4.由於靜脈和淋巴加速,以及氧在纖維組織中的增加,使血液 循環加速,損傷的組織容易修復。 5.由於循環加速,血液中氧份增加,營養成分的供應亦隨之增 加,肌肉纖維也能增長。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輕度按摩手法(續)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
二、深度按摩手法(或稱推摩手法) 深度按摩手法(或稱推摩手法) 【動作要領】 可用手指、掌根及全掌進行推摩的按摩手法,也可用雙手重 疊在一起操作。按摩力量較上法大。要求力的作用直達於深 部軟組織,摩動的頻率慢的每分鐘30~40次,快的可達100多 次。可根據病情體質而決定。動作要協調,力量要均勻。 有些學者把由肢體的近端向遠端推摩的手法稱為捋法,多用 於肢體的外側,俗稱“推上去、捋下來”,其手法的勁力與 推摩相同,只是向心與離心方向上的區別。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續)
治筋手法治筋手法-深度按摩手法(續1)
【作用】 本法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去瘀生新,對消腫及減輕患部傷 痛很有效。可解除深部軟組織的痙攣狀態,使粘連的肌腱、 韌帶、疤痕組織軟化分離。 【適應症】 常在理筋手法開始後由輕度按摩法轉入,或在點穴法前後進 行,並可貫穿運用在各個手法中,對腰背部陳舊性損傷、各 種慢性勞損、風濕痛、肌纖維織炎、坐骨神經痛等病均可普 遍應用。
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常用手法(續4)
在現代醫學方面對此也同樣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我國 醫學對手法的應用範圍比較更為廣泛,由於在歷史上它曾一 度屬於按摩師所掌管,所以在手法內容方面更為豐富,尤其 是對傷筋(軟組織損傷)方面有廣泛的適應症,如肌肉及肌腱 勞損、腰背痛、急慢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關節及其他 軟組織粘連等等常可與藥物綜合應用,發揮互助配合、提高 療效的作用。
傷科基礎手法教學
指導老師:葉家豪醫師
中醫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學對損傷的治療,歷來主張根據“局部與整體兼 顧”、“外傷與內損並重”、“固定與活動結合”、“醫師 與患者合作”這四個基本觀點作為治療的依據。 我國醫學對損傷的認識,是認為損傷雖系外來暴力所造 成,但受傷以後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內在變化。正如明《正 體類要》中所說:“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 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這就明確地說明了局部損傷和整 體功能之間的關係。
傷科常用手法( 傷科常用手法(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