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换药引流
适应证
1、外科缝合伤口达到愈合需要拆线者; 2、伤口有出血现象者; 3、患肢浮肿,有压迫现象者; 4、需要松动或去除人工引流物者; 5、伤口有脓液需要清除者; 6、原有敷料移位或脱落,已不能保护伤口者; 7、因便溺污染伤口敷料者; 8、肠瘘排出物过多者; 9、手术前需要清洁创面和消毒皮肤者; 10、需要观察和检查局部情况者。
解除敷料:
1、揭开胶布:由外向里,处理黏贴的 毛发,避免牵动伤口。
2、取除外层敷料,内面朝上放入弯盘 。
3、取除内层敷料:轻柔缓慢沿伤口长 轴方向揭开,敷料干燥黏贴的处理(以生理 盐水、过氧化氢溶液或1%—2%普鲁卡因溶 液湿润软化)。
揭开胶布
取除内层敷料
伤口的观察与处理
缝合伤口
无引流物
有引流物
换药室
设置: 外科门诊与外科病房均应设置换药室,专人 管理。
要求: 1、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17— 20°C),有空调与洗手设备; 2、配备换药床、座椅、腿架、污物桶、污 染器械浸泡桶、煮沸消毒锅、玻璃橱柜、药 架和桌台等。
外科病房换药室
外科门诊换药室
换药车
无菌容器 常用敷料
常用药物 胶布
1、通常需要每日换药一次。
2、应该了解并熟知伤口面积大小、深度和方 向,分泌物多少、稠度、颜色、气味,肉 芽组织 生长情况,引流情况。
3、伤口出血:常见者为创面毛细血管受损的 渗血。处理方法有填塞、压迫、包扎、血 管结扎、高频电凝、局部使用止血药物( 1:10万肾上腺素溶液等)。
脓液: 由于致病细菌和感染情况的不同,脓液性质也不一
2、工作人员的准备:
a.掌握患者情况:全身情况、局部情况( 伤口部位、大小、数目、性质、形成时间 、有无引流、各引流管的放置部位、填塞 引流条数目、本次拟处理的方法);
b.安排换药时间:一般在晨间护理半小时 以后进行,避开患者进食、家属陪伴时段 ;
c.多个患者换药的计划安排:先无菌、后 感染,先缝合、后开放,感染先轻后重, 先一般性感染、后特异性感染;
污染伤口:“”,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 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切口愈合等级 甲级愈合:“甲”,愈合优良,无不良反
应; 乙级愈合:“乙”,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 脓; 丙级愈合:“丙”,切口化脓,需要开放 引流等处理。
记录方法 甲、乙、丙......
开放伤口:
开放伤口,除外伤性创伤外,多为脓肿切开 引流或窦道切除后形成。
污物桶
器械
1、持物钳 2、镊子
3、止血钳 4、探针
5、手术剪刀 6、手术刀
7、缝针与持针器 &
8、缝线
9、换药碗
10、弯盘
敷料
纱布
凡士林纱布
常用引流物
纱布类 橡胶类
常用药物
1、0.3%—1%络合碘、75%酒精、3%碘 酊等用于伤口周围皮肤软组织消毒。
2、生理盐水、0.1%新洁尔灭、3%过氧 化氢、庆大霉素盐水、0.1%高锰酸钾 等用于清洁伤口或湿敷。
d.着装与洗手:衣、帽、口罩、一换一洗 手;
3、应用物品的准备: 了解伤口情况 规划换药方案 根据方案一次性备齐用物 避免临时取用 缩短暴露时间 减少感染机会
镊子/止血钳
3把
手术剪刀
1把
弯盘
1个
无菌纱布
若干
无菌棉球
若干
酒精/络合碘
适量
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液等
换药过程
解除敷料 伤口观察与处理
固定包扎
3、凡士林软膏、鱼石脂软膏、生肌膏、 磺胺嘧啶银冷霜、磺胺结晶、新霉素 氧化锌糊剂等根据伤口情况使用。
换药方法
原则
无菌原则 爱护原则
换药前准备
1、病人的准备 核对:床号、姓名; 心理准备:解释与沟通、适度遮挡、酌情止 痛; 体位:保暖防寒、患者舒适、暴露充分、光 线良 好、利于操作、避免晕厥摔伤等意 外的 发生、伤口下方垫治疗巾。
致,一般可根据脓液的颜色、气味和稠度,初步 判断细菌的种类,准确判断需靠脓液培养 。 1、链球菌:,浅红色、稀薄脓液。 2、葡萄球菌:,黄色或黄白色、稠厚脓液。 3、大肠杆菌:,类似粪便臭味、粘稠脓液。 4、绿脓杆菌:,类似生姜气味、特殊的蓝绿色脓液 。 5、放线菌:,脓液中含有硫磺样颗粒(菌落)。 6、结核杆菌:抗酸染色+,黄绿色或黄白色、含干 酪样物。 7、梭状芽孢杆菌(气性坏疽):,类似死鼠气味、 含有气泡的脓血样分泌物。
5、拆线:切口愈合良好,应适时拆线
头、面、颈
4—5天
下腹部、会阴部
6—7天
胸、背、臀、上腹部 7—9天
四肢 长
10—12天 关节处延
减张缝合
14天
青少年病人可适当缩短;老年、营养不良病人延 迟拆线时间。
拆线方法
切口分类
清洁切口:“I”,无菌切口;
可能污染切口:“”,手术时有可能带有 污染的切口,如手术进入空腔脏器,六 小时内清创缝合的伤口,新缝合伤口再 度切开者;
开放伤口
缝合伤口:
1、通常在手术后48—72小时第一次换药, 无渗出者以后每隔2—3日换药一次,并酌 情处理引流物,直至伤口拆线。
2、伤口暂时性水肿:一般于手术后2—3日出 现,组织的炎症、渗出,无需特殊处理。
3、缝线反应与针眼脓肿:任何一种缝线对人 体都是异物,可引起组织的非细菌性炎症 反应及排斥反应,反应明显者表现为针眼 周围或缝线下方红、肿,甚至针眼有脓液 溢出,但范围局限,一般使用酒精或络合 碘消毒,必要时拆除局部缝线。
伤口换药 引流
换药术
定义 换药术是外科最常用的治疗
技术,亦称更换敷料(不同 于中医换药概念),是处理 创伤与手术切口、感染性伤 口、体表溃疡、窦道、瘘管 与人工引流物的操作方法。
目的
1、了解和观察伤口情况,以便给 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伤口,去除异物 和脓液, 减少细菌繁殖和分泌物刺激; 3、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 息,同时减少病人痛苦; 4、保护伤口不再遭受进一步损伤 ,防止病菌侵入; 5、保持局部温暖,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创伤恢复。
4、伤口感染:(分为浅层感染与深部感染)
浅层感染:伤口隆起,浅层皮肤软组织红肿热痛, 范围超过两侧针眼以外,可有波动感。处理,拆除 全部或肿胀部位的缝线,形成开放伤口引流。
深部感染:皮肤颜色可无明显变化,但压痛肿胀范 围扩大,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脉速、白细胞 增多。处理,全身支持疗法,注射抗菌素,局部开 放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