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一、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
1、引出角色
09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毕业无非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另一种就是就业,无论是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还是进入私企,还是自主创业,从必须完成从学生的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什么是角色呢?
(一)角色的涵义
角色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或电影、电视剧中所扮演的剧中人物,显而易见,如果把社会做为一个人生的舞台,人的社会角色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人物,同理,人的职业角色就是人在职业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职业角色
角色——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你能想到的你的社会角色写下来。

(二)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区别
首先人的社会角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同是一个人,他在社会活动中在不同的场合相对于不同的人和事,将会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出现。

人的职业角色则相对简单,在一个企业或单位里,同样会有不同的角色,譬如从职务上分,有厂长、经理,科长等。

但这只是你的职务角色或岗位角色。

如果从一个大的职业特点来划分,则要相对简单多了。

譬如我们酒店业就是一个服务行业,那么为客人服务就是我们的职业角色,不管你是经理,还是总经理,不管你是服务员或是领班,时刻都不能忘记为客人服务这个职业角色。

很多大学生很难一下子较好的完成角色的转换,毕竟我们已经做了16年的学生角色。

那么学校与职场有哪些区别,学生与职业人有什么不同。

学校与职场的差别
1、环境不同:学校是一个“熟人型”的小社会,教师,同学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使得学生毕业时还恋恋不舍。

而职场如战场,是一个“陌生型”的社会,每天必须面对不同的事情,面对陌生的客户,让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

2、存在基础不同:职场是各种为了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的聚合体,职场以利益往来和利益交换为存在基础。

而学校,学生之间彼此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是一个互助互利的短期结合。

3、发展方向不同。

职场中,任何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组织章程,成员之间恪守共同的规则,以此推动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而学校,只是一个为职场和输送人才的组织,与职场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

4、学校与职场的目的不同。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学生在学校事培养人,而职场是用知识的,公司的目标首先是生存,是赚钱然后是培养人。

5、学校里学生基本是单军作战,独立完成作业、毕业设计等,在职场几乎所有的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所以职场上你要善于交流、善于沟通,善于团结合作,才能取得好得工作业绩。

6、学校不管你用什么学习方式,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但在职场有种种规则和惯例,强制你用特定的方式去做。

在学校你可以一个人闷头读书,不向老师请教,也能轻松通过考试,工作后如果你还闷头做事,没有向领导和同事请教的习惯,你不仅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还可以捅出漏子,给自己和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有个大学生刚工作时,公司让他印一批材料,他什么人也没问就去了,结果不仅价钱比公司定点的打印社高出很多,发票还无法报销,给自己的部门还带了不小的麻烦,最后费了不少周折才算解决此事。

学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松散的,你有很大的自由度;公司更多的是服从、遵从、按规章办事,违规即发,制度严格,必须执行。

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
从学生到职业人这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

一个人从三岁上幼儿园,到六、七岁上小学,直到二十一、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将近20年的学生身份形成了“要”的心态,向父母要,向老师要,向学校要,向社会要。

一切都是“要”,想“要”一切。

比如:高考期间有些城市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而没有免费接送考生的城市,就会有考生抱怨“凭什么我们城市没有免费的出租车接送。

”这就是典型的在“要”,很自然地带着这种“要”的心态提出要求,要不到就抱怨。

当把这种“要”的心态带到求职之时,就会要工作、要职位、要环境、要轻松的事、要各种福利待遇,要不到宁可就先不工作,继续由父母供养。

有的人因为要不到而逃避,去考研,继续保持“要”的心态,加强“要”的资本。

学习生涯一路走来,到大学毕业时已是全家人的骄傲,社会的骄子。

但大学毕业证书并不等于职业能力证书,20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变成创造财富的能力。

实际上,大学毕业证书只等于社会大学的入门证。

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迅速培养“给”的心态。

做了20多年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的消费者、享用者,要尽快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供给者。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8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也很少有人经历生活痛苦的磨练。

社会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家庭几乎倾尽所能,供其上学。

几十年来,成为家庭宠爱和照顾的中心;而进入社会后,则要变成为家庭其他成员尽一份责任的人,开始回报父母、赡养老人,如果结婚生育,还要担负做妻子/丈夫、父亲/母亲责任。

这是一种从家庭宠儿到家庭各种事务、经济压力和多种责任的承担者的转变。

在家里,大多情况下家人会照顾你的情绪;而在职场上,别人很可能不在意你的情绪,但要求
你必须拿出良好的工作结果。

当领到每一笔工资时,要想到孝敬父母。

也许有人会说:“我爸妈不缺钱。

”或许你的父母真不缺钱,但父母很在意你对养育之恩的回报之心。

如果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又怎能培养对企业、对国家的忠诚心呢?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在学校里你理所当然是被培养的对象,因为在学校里你是消费者和学习者,你的学习成绩体现着老师的业绩和学校的荣耀。

而进入社会后,在组织里你必须成为创造价值的贡献者,你只有在为组织做出贡献后,组织觉得你是值得培养的人,才会把你当作培养对象。

你在组织里拿到的报酬也必须是你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只能是一小部分。

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和壮大,靠得是组织成员创造价值、积累价值。

当你是学生时,所有的学习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的,而教学大纲又是学校和老师拟定的,你不需要操心教学计划,只需要按时上课、完成作业、考好成绩,每年还可以享受两次长长的假期。

而在组织中,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得按部就班,需要你去主动工作、创新工作。

在学校里,考不好成绩不会给班级和学校造成经济损失,还会有补考的机会。

而在组织中,如果做不好工作,有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没有挽回的机会。

在学校里,由于自己的考试成绩优秀就可能获得奖学金。

而在组织中,就必须为他人或为组织创造价值这样才能获得报酬,而且必须是创造超额价值,才能获得奖金。

在学校里,如果你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

而在组织中,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有一天被组织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时,就必然成为出局的人。

在学校里,老师往往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而在组织中,你的上级也许不是你尊敬和崇拜的对象,但你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和管理。

在学校里,如果你不喜欢一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一个老师。

而在组织中,你必须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学习上级的优点,因为上级是没有任期期限的。

在学校里,如果你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己的学习;而在组织中,如果你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

典型案例: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他很不开心,没心思工作。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
他说:“经理骂我了。


又问:“你是不是工作没做好?”
答:“即便工作没做好,他也不应该对我这样态度恶劣,我长这么大,我爸、我妈都没对我大声喊过!”问:“那你希望怎么样?”
答:“我希望我下次再犯错时,他的态度能好点儿!”
这位大学生说的话意味着:
1.我出错是难免的;
2.我以后还会出错;
3.我再出错时,要改的是经理,不是我。

他应该提高管理艺术。

试问如果这位大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下次再做同样的工作、重复同样的错误,上级对他的态度会好一些,还是会更严厉一些呢?
职场人士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今天工作出错了,上级严厉地批评我,我很不开心。

但是我下次一定把事情做好,让他说不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免费或优惠的待遇。

如果你有困难就可能成为助学帮困的对象。

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你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你可以从家里“要”到;因为老师的付出,你可以从学校里“要”到;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你可在社会中“要”到。

但如果要转变成职业人,你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

职业人与学生的心态有重大不同,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

因此,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核心是从“要”到“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