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教育体制与教学法的特点一、包豪斯的含义: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
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二、以包豪斯命名的深层含义:第一,狭义的讲,格罗皮乌斯把艺术设计和建筑看做同源的,艺术设计应该像建筑一样,把各种空间艺术统一于一体,恢复、重建艺术和技术、艺术创作和生产活动的联系;第二,广义的讲,“建筑之家”作为“大厦”(Der Grosse bau)是一种理想、象征和隐喻,指人们居住的物质环境。
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创立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艺术教育史上的质的飞跃。
如果说其他同类学校仅仅通过调整课程、加强工场的实习来适应新的需要,那么,包豪斯对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了彻底变革,这不仅指新型的职业——艺术设计的确立,而且指新型的职业个性的培养。
三、包豪斯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
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
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
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四、包豪斯的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
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
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
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
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
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
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
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
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
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
五、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包括三个层次:半年制预科、3年制本科和众多的实习工场。
实习工场有金工场、木工场、粘土工场、纺织工场等。
每个工场由一名艺术家和一名手工艺师担任老师,以实现美术和手工艺的结合。
进包豪斯就读向来很难,14年中从包豪斯毕业的学生不超过520余人。
半年的预科结束后,很多学生被劝退。
预科是包豪斯教育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预科规定了三项基本任务:(1)释放创造力,并以此激起学生的艺术才能。
而这种才能只可以依靠自己的感觉和知识。
(2)简化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过程。
在这方面,同各种材料打交道很有益,学生在短期内应该确定,什么材料最适合他充分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3)使学生熟悉视觉现象的原理,理解形式和色彩构成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相互关系。
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
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
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
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
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
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
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
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
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
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
七、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1)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认清“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
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包豪斯从事的设计实践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填补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业与工业间的鸿沟。
(3)包豪斯设计教育造就了德国的设计风格:高度的理性化和严谨的功能化。
八、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对世界设计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教育起步晚,工业化程度低。
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业化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重重挤压中,步履艰难的崛起。
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艺术设计在我国也开始诞生。
早期的艺术设计成果主要表现在商业美术上。
但早期中国对“design”的翻译并不是叫设计,而是沿袭日本的翻译为“图案”后来改用“工艺美术”。
因此,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
九、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局限性:(1)过于重视构成主义理论,强调形式的简约,忽视了人对产品的心理需求,形式机械、呆板。
(2)包豪斯抨击旧的艺术形式,排斥各民族的历史,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
(3)产品设计还停步在传统产品设计上,对富含技术的现代汽车、家电等相关设计的产品少有探讨。
(4)未处理好工业和传统工艺直接的关系,对时代技术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抽象的美学追求,很少从实际生活需要进行考察。
十、总结:尽管包豪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包豪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对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
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包豪斯不是一座建筑,不是一个学校,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场运动。
蕴含在其背后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后辈去学习,去怀念那些先驱人物。
包豪斯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在设计思想、教学思想、艺术教学体系和师资制度、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现代的设计教育体制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内容。
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小组成员:孙金立、王国庆、袁亚萌、张佳宁、张晨阳外国美术教育史专题课程论文小组成员:孙金立、王国庆袁亚萌、张佳宁张晨阳、齐春山。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