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学案第5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学案13(含答案)

【新】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学案第5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学案13(含答案)

学案13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学案引语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总是先给出观点(或者话题),要求结合文本展开阐述,阐述所持观点的理由,我们姑且称之为“观点探究题”。

该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难度大,分值高,题型稳定。

二轮复习要继续强化这种题型训练,认真体悟“叙议结合,规范有序”的探究真义,使自己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韩爽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

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

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终生与贫穷为伴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

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

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

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西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

路遥曾对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

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了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

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

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

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

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

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路遥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

《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

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

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

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我起点太低。

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相关链接①1973年春,路遥被当时的延川县委书记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大学期间的路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自己认为没有必要去听的课是从不去上的,只专注于自己喜爱的课程。

(选自《路遥印象》)②路遥被人们熟知是由于其中篇小说《人生》,在《人生》的创作过程中,路遥的身体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他仍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口舌生疮,大小便不畅,浑身像燃烧起大火一样。

1982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荣获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选自《〈人生〉的成功》)③《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间,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城乡生活间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作品共分六卷三部,一百万字,当时正值各种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文坛的时候,用路遥的话来说就是“就像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行走,在千万种要战胜的困难当中首先需要战胜自己”。

(选自《关于〈平凡的世界〉》)1.文章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语双关,既指出了路遥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指出了路遥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

②赞扬了路遥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使生命变得不平凡。

③语言凝练,“平凡”与“不平凡”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2.本文二、三段记述了路遥童年和大学里的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路遥坚毅不屈性格形成的背景。

②生活的艰难,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激励他前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更能展现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

③这些往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上,引出后文,使结构完整。

3.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路遥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点训练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

路遥很多作品的诞生都是较为艰难的,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

其作品有时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创作。

②不屈从命运,敢于挑战自我。

路遥没有在困窘的生活和众人的嘲笑中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坚强地生活,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

生活的磨难不是打垮我们的敌人,而应成为我们挑战人生的动力。

③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也应该有路遥那种勇气和力量,别人的不认可甚至是批评嘲弄,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较真的吕叔湘叶兆言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

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都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

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

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

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

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

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

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

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

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

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

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

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

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

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

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

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

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

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

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

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

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