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
一、道德与德育
1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3、德育的外延:
①从内容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等;(P195-196)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②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
①私德教育
②公德教育
③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①国民公德与②社会公德。

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②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包含:
①道德理想教育
②道德原则教育
③道德规则教育。

二、品德与德育(P198-199)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知,指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道德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中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情,指道德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社会事物爱憎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感受。

道德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

意,指道德意志。

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面产生自觉能动性。

它们是支配或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行,指道德行为。

它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行动反应。

道德行为能经常坚持下来则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形成的具体体现,也是德育过程的目标。

2、德育的任务在于①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③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④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②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③诚信教育,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大重点。

思想道德教育要①贴近社会实际、②贴近学生生活、③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特别是这一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针对他们的特点,从他们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德育的地位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
“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杜威
德育=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德育“工作化”把实践引入了误区,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因此,我国学校需要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四、德育的途径(P200-206)
1
2
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德育课程的建构设想:
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P206-212)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一致性。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
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P212)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P210-211)
1.道德两难问题——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两难问题的作用:①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②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③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不同的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④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⑤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3.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①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可信的,是学生能够理解的;②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且只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不宜过于复杂;③涉及的两种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引起学生道德认识上的失衡,从而发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作用。

4.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评论: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
用的研究模式。

在当代学校德育模式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能是理论基础最为坚实的模式。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借鉴作用:①道德判断发展的六阶段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②将发展性原则运用于学校德育,以开创多种新的模式;③借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局限性:①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②可能带有性别偏见;③未能对道德发展不可逆定理作出圆满的解释;④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七、体谅模式(P212-217)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评论:体谅模式的特色与贡献在于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更可贵的是:指南全面展示了教材的编制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其适用性广并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着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发:①将“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并建立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并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讨论等。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①其理论基础既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又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让人疑惑;②其道德分类系统对不同年龄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冲突情境的普遍适用性遭到怀疑;③其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的“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受到质疑。

八、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基本特点:
1、性质上,是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
2、目的上,是试图让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需求的固定不变的道德价值观及道德行为习惯;
3、内容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人们所推崇和认同的道德规范及宗教信条;
4、方法上,通常采用直接的问答式教学,如:规劝、说服、榜样、惩罚等。

九、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第二,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

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影响渗透道德影响,会更切实有效。

第三,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

第四,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