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在经历了社會转型初期的剧烈动荡与道德危机之后,俄罗斯政府开始恢复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责任,积极推动学校进行德育改革。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学校德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即从“国家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从培养社会主义的“政治人”到培养“合格公民”;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到公民素质的培育;从共产主义综合教育法到多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并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这些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俄罗斯学校德育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与变革之中。
在对前苏联时期的一切采取全盘否定态度的氛围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道德失去了它的主导地位,原有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被全盘打破和否定,俄罗斯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再制定统一的德育大纲和具体的学校德育标准,致使俄罗斯学校德育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这期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迅猛,尤其是公民教育成为国际趋势,这一切为俄罗斯学校德育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以俄罗斯社会转型为大背景,结合俄罗斯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德育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从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揭示当代俄罗斯学校德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发展路向。
一、德育理念:从“国家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众所周知,苏联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的。
在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时期的学校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德育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积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日趋下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消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突出人本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早在1988年,苏联在一份名为《通过人道化和民主化达到教育的新质量》报告曾明确指出,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人,教育的人道化和个性化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信任他们,承认他们的个人志趣、爱好和需求。
1992年俄罗斯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在这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对“教育”作了如下的界定:“本法中的教育指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教学教育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政府通过法律规定将教育的服务对象按照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顺序进行排列,凸显了个人的地位和价值,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尽管俄罗斯国内各派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教育人道化、个性化方针的确立,对于转型期的俄罗斯德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俄罗斯德育界提出:“学校德育应该从泯灭个性向全方位发展个性过渡;从背记教条向认识与改造世界过渡;从独裁与孤独向人道与合作过渡。
好的德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人面向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即公民、工作人员、家庭成员,并对三个角色提出具体要求。
”在俄罗斯学校德育改革中,“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确立是对其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
首先,“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
俄罗斯学者认为,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其自我意识和发挥其能动性。
其次,“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尊严和人格,需要教育者给予关心、呵护、理解和尊重。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旨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二、德育目标:从培养社会主义的“政治人”到培养“合格公民”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千千万万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新人。
很多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著中都表达了这一思想。
如加里宁指出,学校德育要“使我们的孩子们受到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的头脑里种下共产主义原则的深根”。
马卡连柯也曾明确地提出,苏联学校的社会主义德育目的具有阶级性,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这种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过于理想化,它严重地脱离了实际,既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致使学生知行分离,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苏联解体后,面对新的社会体制和国内国际环境,俄罗斯政府在制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纲要时,不再提以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新人为德育的根本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培养青少年的生活自决能力、公民意识、职业道德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这可谓是俄罗斯学校德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重大转向。
新时期俄罗斯将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
合格的公民由多种素质综合构成,具体包括:“(1)社会一公民知识,即涵盖社会、伦理、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将使个人能够在公民社会的生活中辨清方向,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2)公民意识,即具有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体系,它维系着个人对国家的情感,决定个人是否乐于担负起对国家过去、现在、未来的道德责任,是否在道德和法律原则框架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加国家建设;(3)公民参与,即积极参加旨在捍卫公民权利的公民组织、公民行动,并在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性活动中积累一个真正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经验,以维护法律规定的社会秩序。
”③基于上述对公民素质的认识,俄罗斯形成了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这就是为俄罗斯“造就独立的、自由的、有文化的、有道德的公民,使之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人与人之间,在各国人民之间,以及不同人种、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之间能互相谅解与合作”④。
该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强调的是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公民;其二,它重视对人的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三,它强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纵观俄罗斯的学校德育目标,从苏联时期的培养社会主义的“政治人”到培养自由社会“合格公民”之转变不可谓不深刻,它既是俄罗斯政府对于多元化趋势的理解在政策上所做出的重大调整,同时也是俄罗斯政府顺应世界公民教育发展的潮流所做出的具有革新意义的抉择。
三、德育内容:从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到公民素質的培育苏联时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三大部分。
具体言之,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革命传统、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品德、集体主义、法制纪律、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义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尤为被重视,教育内容的重心始终放在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方面。
强调共产主义性质,突出政治要求是苏联时期学校德育内容的一大特色。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学校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俄罗斯调整了学校德育的内容,构建了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1)公民政治意识教育。
旨在使学生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对待社会不良现象的明确态度,进而能以明确的是非观念,去观察和评价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指导自身行为。
(2)爱国主义和国际(族际)主义教育,这是公民素质培育的核心内容。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所生长的乡土、为人民的历史成就而自豪;国际(族际)主义教育包括形成以各民族平等与合作为基础的族际交往文明,确立对狭隘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妄自尊大等现象的不妥协立场,培养各民族青少年的自由、平等、统一、兄弟情谊的真实情感。
(3)全人类价值观教育。
内容包括: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了解地球人的生存危机;认识生态危机、健康危机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全人类价值观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成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4)法制教育。
新时期俄罗斯学校的法制教育强调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公民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每个人都积极自觉地履行道德和法律规范,形成严格服从法律的行为。
(5)道德教育。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准则,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形成善良、正直、诚实、勤劳、遵纪守法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6)生态教育。
内容包括对周围环境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科学认识,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的道德要求,形成合理消费、健康生活的认识与习惯,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除此,还包括经济教育、劳动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俄罗斯德育内容是以现代社会文化特点及其价值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意。
四、德育方法:从共产主义综合教育法到多种教育模式的整合苏联时期非常注重通过综合教育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各级学校在实行和运用综合教育方法时力图做到四个结合:第一,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即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道德课来进行,同时也十分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他相关科目的课程教学之中,形成全校教师参与德育的综合教育体系。
第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重点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大力推进课外研究活动等“辅助课堂”的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活动来丰富课内教学内容。
第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第四,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集体形式教育的同时,还针对一些问题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工作,以弥补整体教育的疏忽和欠缺。
苏联时期虽然强调学校通过综合教育法开展德育工作,但在实际中说教式、灌输式大行其道,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进入新时期,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为,传统的说教灌输式不应作为公民素质培育的主要方法,真正的公民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基础上。
公民素质的培育要以师生“互动”的教育方法为主导,运用讨论、辩论、竞答游戏、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社会问题方案设计、小组合作完成工作等方式进行。
针对公民素质培育的目标、内容,俄罗斯各级学校在德育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下四种教育模式:(1)学科模式。
这是最普遍的德育模式,它主要体现在“公民课”、“社会课”的设置与教学方面,这类课大都采取主题讲授的方式,所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儿童权利、俄罗斯国家和社会、权利与政治、经济和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等。
(2)跨学科模式。
将公民素质的教育内容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如历史、文学、外语、科学、艺术等,该模式尤为重视人文学科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方法上注重情境教学和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在公民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组织模式。
该模式强调学校的政策、教学风格等关键性因素必须建立在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只有在民主的学校中才能培养出民主社会的公民。
因此,这一模式重视对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