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说课稿
张岚
一、关于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
第二课时。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三课时是学习计算长
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由此可见《平面展开图》一课的重要作用——承上启下。


既是对前一课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一课计算表面积在打基础和
做铺垫。

过去教材中平面展开图的学习只在讲表面积时作一个简单介绍,而且只出现
了一种样子。

现在将平面展开图单独安排一课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
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清晰表象,为自主探索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

1. “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铺成一个平面”。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立体”
变成“平面”的过程。

2. 展示剪开的平面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一个长方体剪开变成
平面图形后,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同时认识这些平面图形都叫做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3. 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在展开后的图形中,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6个面。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
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活动二,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在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基
础上,设计两个层面的活动。

1.让学生剪开正方体纸盒,并在展开图上将相对的面涂
上相同的颜色。

2.交流涂色后的平面展开图,并用语言描述展开后的形状。

3、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
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2)能在平面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展示、观察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过程。

在想象、操作
等活动中,初步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和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体会科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及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的具体分析,我认为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是通过操作、展示、观察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初步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和展
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之有上节课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所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
动应该问题不大。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带来的纸盒可能会有用于粘接的多余的边,应在操作前说明
一下,引导学生把多余的部分剪掉。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合作探讨”的方法进行。

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始终做一名“引导者”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

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也可以自己按附页中的图形剪下折成正方体
盒子)和剪刀。

教师准备长方体纸盒、演示课件(内容包括动画演示剪开操作、展开图形状展示、拓
展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长方体 3对相同的长方形(有时有一对是正方形)组成相对的面不相邻正方体 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相对的面不相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