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三章 社会
二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关系,人并不 是被动地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 一方面,不合理的利用开发破坏了自然资源。
三、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
(一)什么是自然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
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环境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二是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三是矿产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源的有限性。 第二,潜力的无限性。 第三,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第四,自然资源空间布布的不均匀性。
第三章 社会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 社会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的涵义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在汉语古籍中社会 的涵义:社,祭神的地方; 会,聚集之地;社会,即 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
初级关系的特点:
第一,是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 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 关系。
第二,是简单和初步的关系。
第三,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 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2)次级社会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是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
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和工作关 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但人的复杂关系不 是在自己有了独立行为时才有的。人的社会关系是伴 随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
先天的关系,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后天的关系, 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二)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
的社会关系体系。
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1)初级关系
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出,但社会关 系大量表现为次级社会关系。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根据肯定与否定的
状态,把社会关系分为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
(1)结合关系 结合关系是指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
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2)对立关系 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
的基本关系,其它关系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表现或产 物。
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 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要素很多,但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
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 人,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出现的具体的个人。
社会交往有两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和层次。
4.社会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表现为四点: 第一,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口资源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的生命过 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 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 进行的,一定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 约,社会也通过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
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
(一)社会唯名论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
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 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二)社会唯实论 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
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 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 个别事物。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第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第三,人的生
活有目的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第四,人能认 识和改造自然,推 进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关于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人,二者哪一个具有
真实性而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看待社会和个人的社会 理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三)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 素质等。
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 儿童知力水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熟练劳动者 的比重等。
在我国,人口成为经济发展包袱的原因:第一, 人口基数过大;第二,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所造成的。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大
幅度的提升,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摆到了人类面 前,如“三废”物质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污染、 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
水污染
土地沙漠化
臭氧层空洞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第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 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
第二,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 生命之所在。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 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动了 自身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 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 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 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角色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 格化的社会规定,而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所以,角 色包含着人格。
人格包括三种要素,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他 给角色以个性活力。价值标准决定角色行为的取向和 目的,能力为角色行为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 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 业的分工,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 出来 ,以行业为基础,形成了业缘关系。
(三)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 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
(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简 单堆积,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互作用 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 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因而是社会的基础本质。
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其价值标准和行为层次也 不同。
需求的满足要通过行为交换才能实现。
布劳,将人的一切关系都视为交换关系。
交换与分工相连,分工与权力相关。
行为交换体系是人与社会的第四层关系体系。
二、社会关系
(一)什么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 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物质关系和精神关 系。
(二)质
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 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作 为唯一永恒的自然条件,劳动是 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 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
社会一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 本质的统一,一方面又是人与人 交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劳动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 发展史的钥匙。
三、什么是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 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
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结构: 第一,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 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 能力。即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内具有劳动能 力的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
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 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 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 口规模。人口数量一方面受 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G·齐美尔,社会是人们之间彼此互动的模式。 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
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 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角 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和行 为交换体系。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三)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对社会的制约关系,或者说人类 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关系。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掌握的自 然资源,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才可能世代延 续,因此,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角色与人格是有机联系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个人 与社会的初始关系体系。
(二)价值规范体系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 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
价值标准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但通常表现 为主观性。
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是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内 在的价值标准转化为规范,只讲价值标准不讲社会规 范,则价值标准无法体现,只讲规范而不讲价值标准, 规范就会失去内在依据。
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结合关系是社会共生的基础,对立关系与结合 关系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