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普法讲座
• 案例: • 18岁学生王某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嘻嘻哈哈, 又说又闹,扰乱课堂秩序。班长上前制止,他不仅不 听,反而拿起凳子向班长头部砸去,致使班长受重伤 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亡。 • 从纪律方面看,王某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十 分恶劣,应受到纪律处分。从法律角度看.王某违反 了我国刑法的规定,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构成故意 杀人罪,最后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可见违反纪律和违反法律只有一步之遥。这就 要求我们青少年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修养,遵守纪 律,养成好习惯,做一名好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 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 下列不良行为: • (一)旷课、夜不归宿; • (二)携带管制刀具; •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 第十六条 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 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 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 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一类是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 主要包括: • A、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公共场所、公共交通 工具上秩序的; • B、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 C、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 • D、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 • E、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 案例: • 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赵某,一个星期天,他的父母外出,只有 他一人在家,无意之中翻弄电话号码簿,看到火警电话“119”, 即拨打“119”称某商店起火。消防队火速赶到现场,却发现该商 店平安无事。事后,公安机关在电信局的帮助下,查明是赵某所 为。赵某谎报火警,就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受到治安处 罚。
第二类是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 •
主要有: A、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者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行为,尚不 够刑事处罚的; • B、违反爆炸、剧毒、易燃、放射性物品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 C、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 • D、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或者是安装使用电网不符合安全规定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案例1: • 某大学一年级学生甲在校吃过晚饭后,沿铁路散步时,将一块砖头扔在 两根铁轨之中,甲的行为就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案例2: • 持有仿真枪案例。 • 案例3: • 在家的周围安装电网,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青少年违纪、违法、犯罪
(一)、法律 与 纪律
• 1、什么是法律?
• ——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 志的体现,它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人人必须遵守。 • ——我国法律运用各种手段在调整人民内部关系、扩 大人民民主、保护人民利益的同时。对各种敌对势力 实行专政,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学生普法讲座
江苏合展兆丰律师事务所 肖翔、杨新登 律师
一、未成年人保护
(一)消费领域 • 案例1: • 6年级学生黄莉在“文轩连锁”购书中心 文具超市购物时,由于手持过去购买的 “笔袋”文具和商场的相同,遭到服务 员的盘查,并称超市进口处贴有“偷一 罚十”的告示,要求赔十倍的“笔袋” 款,虽然后来讲清楚了,但在同学中造 成了“拿商场商品不付钱”,是“小偷 ”的负面影响。
• 2、法律的表现形式
• a.宪法 •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 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b.法律 • 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 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具有规 范性的决议、决定等。 • c.行政法规 •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 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条例、规定、办法三种形 式。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 d.地方性法规 •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 会依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辖区具体情况制定和发布、只 在本辖区内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 • • • • • • • • 经营者的具体义务 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 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3.提供安全保障的义务 4.提供真实情况的义务 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6.出具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 7.保证商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义务 8.依法或依约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的义务(售后服务 的义务) • 9.不以格式合同方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义务 • 10.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二)违纪、违法与犯罪
• 1.违纪行为。什么是违纪,我想同学们 是很清楚的,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要 求,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比如违反听 课或者自习纪律,违反宿舍纪律,违反 考试纪律等等,都属于违纪的范畴。
• 2.违法行为
• 1)概念 • 一切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超出法律所允许范围的危害社会 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首先,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 • 其次,违法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两种形式: • 一、是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了我国法律禁止实施的行 为,也就是我国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行为人却偏偏去做 了。 • 二、是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也有能力实施某 种行为,但行为人却没有实施这种行为。 • 如:小李今年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她的父母 因为感情破裂离婚了,小李由母亲抚养,她的父亲应当每 月给她800元生活费,但她父亲无正当理由一直不给。
(二)未成年人感情领域
• 案例1: • 合肥市高一学生钱峰(化名)与芜湖市女生赵晶(化 名)在网上“一见钟情”,且感情发展迅速。不久, 赵晶背着父母独自来到合肥,钱峰将她带回家中,并 请求父母收留她。开始时父母坚决反对,无奈儿子以 不再上学相威胁,父母只好妥协,暂时收留了赵晶。 半个月后,赵晶怕父母担心,就在夜里打电话告诉父 母她“一切都好”。得知女儿在合肥,赵晶的父母连 夜赶到钱家,怒斥钱家的不道德行为,接着又马不停 蹄地来到派出所要求处理钱家。在民警面前,赵晶的 母亲哭诉道“钱家父母不教育、不制止,为了自己的 儿子能安心上学,留宿我女儿,我强烈要求按拐卖人 口定他们的罪!”钱峰的父母反驳说。“我们又没有 亏待你女儿,她在合肥没有住处,我们管她吃、管她 住,又没有强迫她与的表现形式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 (行政责任) ——刑事违法 (刑事责任)
• 3)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 •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就是指违反《中华人民 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社会秩序,妨 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 产,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的行为。其行为共有八大类:
• 案例2: • 黄先生刚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在期末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做父母的便履行“承诺”,奖励了儿子200元钱,让他 购买学习用品。谁知道,当天晚上,才10岁的儿子竟自 己拿着钱,到学校附近的一家文具店买下了一台售价23 0元的电子游戏机,且没有向店家索要任何票据。第二天 ,黄先生带着儿子到这家文具店,质问老板为何将价格不 菲的游戏机随意卖给未成年人,并且不开发票?该店老板 开始矢口否认游戏机是从她店里售出的,后来又理直气壮 地说,她只管卖东西,顾客的年龄她管不着。黄先生愤而 向市“12315”投诉,但工作人员却表示:没有保留 购物凭证的消费纠纷无法受理,而且非商品质量问题一般 不能退货。黄先生感到不解:刚满10岁的孩子买200 多元的东西,店家能说卖就卖吗?孩子购物又如何能懂得 索要发票呢?
• 案例2: • 14岁的王强与同班女生15岁的杨某谈恋爱。杨某的母亲李 某发现后及时劝阻了自己的女儿,李还多次劝王强:“你 年纪还小,应以读书为重,不是谈恋爱的时候。”王强听 不进去,认为是李有意阻碍他与杨某相好,便怀恨在心, 并产生将李杀掉后继续与杨某恋爱的想法。随后,王强将 此想法告诉了同学大伟(男,14岁)。两人预谋后将李杀死 ,他们还抢走李身上的钱。3天后,公安机关在学校内将 犯罪嫌疑人王强、大伟抓获。两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 案例3: • 某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班长,因为出言制止了一起两个女 同学间的争执,竟然被其中一名女同学叫来社会闲散人员 伤害致死。案情水落石出之后,人们很震惊地发现,这起 命案的背后,隐约有早恋的影子,两名女同学争执的缘由 ,是她们都“爱”上同一名男生。
(三)未成年人法律保护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 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 职责和抚养义务。 • 第六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 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 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 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 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
案例3: 不久前,林女士才8岁的女儿从父母的口袋中翻出几百元钱,约上同学 直奔某自助餐厅,三个孩子连带吃喝花了近200元,吃饱了喝足了, 还花了100元每人拎回几大包炸鸡腿炸薯条。林女士知道后,严厉责 骂,孩子边哭边说,是老板让她买这买那的,还让她吃完了再买一些带 回家。 案例4: 最低消费666元”一店堂告示的效力如何? 一日陆某邀请6位同学来到一家名叫“鸿运来”的餐馆就餐。结账时,服 务员告知餐费共430元,离该餐馆最低消费标准666元尚差236元,必须补 足方能结账。陆某遂找餐馆经理协商,经理说餐馆店堂告示牌(在餐厅角 落)上写得清清楚楚,餐馆最低消费是666元。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陆 某只好予以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