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1985年7月9日公布,1986年1月1日起施行)颁布日期:19850709实施日期:19860101颁布单位:越南序言1980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把越南共产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规定“国家依照管理社会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保卫革命成果,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和牢固地保卫越南社会主义祖国的锐利武器。
这部《刑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自八月革命以来制定的刑事法规中的精华。
总结我国几十年来预防犯罪,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经验,并对未来的犯罪情况具有预见性。
这部《刑法》贯彻了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集体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主动预防犯罪和同犯罪作坚决斗争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惩罚犯罪分子不仅只是为了惩罚,更主要的是要把他们教育改造成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能力改造罪犯的信心。
认真执行《刑法》是所有国家机关、各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刑法》的任务。
《刑法》的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当家作主的权利,保卫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教育全体公民树立守法观念,预防犯罪,惩治犯罪。
为完成上述任务,《刑法》对犯罪及刑罚作出规定。
第二条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
只有构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的诸要素才承担刑事责任。
刑罚由法院依法决定。
第三条处理原则。
1.要及时发现一切犯罪行为,合法、正确、及时地作出处理。
2.主谋、首犯、指挥者、顽抗者、流氓、恶棍、累犯、堕落变质和利用职权犯罪者、集团或团伙犯罪者、故意犯罪造成严重后果者,必须予以严惩。
自首者、主动坦白交待者、揭发同伙立功赎罪者、受贿主动退赃或主动赔偿损失者可宽大处理。
3.对初次犯罪情节轻微且有悔改表现者,可减轻处罚或免于处罚,并把他们交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家庭进行监督教育。
4.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必须在监狱中强制执行徒刑,进行劳动改造,以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表现较好者可酌情减刑。
5.对服满刑期者,要为他们从事新工作、新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如具备法律规定的的各项条件,可撤销判决。
第四条同犯罪作斗争和预防犯罪的责任。
1.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监察部门有责任严格执行本部的职能和任务,同时指导、协助其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同犯罪作斗争,预防犯罪,监督和教育罪犯。
2.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有责任教育本单位的成员提高革命警惕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主义生活准则,及时有效地排除在本单位造成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3.全体公民都有义务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预防犯罪。
第二章刑法的效力范围第五条《刑法》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内的效力范围。
1.凡是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内实施的犯罪行为,都适用本法。
2.根据越南法律,根据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签定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或根据国际法享有外交特权或领事优先权、豁免权的外国人,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六条《刑法》对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外的犯罪行为的效力。
1.越南公民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外犯罪,可依照本法在越南追究其刑事责任。
该款适用于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定居的无国籍人。
2.外国人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域外犯罪,属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签订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管辖范围的,可依照越南《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刑法的时间效力。
1.对某一犯罪行为适用的条款,是实施上述犯罪行为时正在施行的条款。
2.规定某一新的犯罪或处以较重刑罚的条款颁布后,在此之前实施的犯罪行为,不适用该条款,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不认为是犯罪或处以较轻刑罚的条款颁布后,在此之前实施的犯罪行为,适用该条款。
第三章犯罪第八条犯罪概念。
1.根据刑法规定,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故意或过失侵犯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危害公民的生命、健康、名誉、人格、自由、财产及其它合法权益,危害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和其它秩序,给社会造成危害,触犯刑法情节严重的行为,都是犯罪。
2.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犯罪行为,被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是严重犯罪。
其它行为为较轻的犯罪。
3.行为虽然触犯刑法,但社会危害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用行政处罚等方式处理。
第九条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
第十条过失犯罪。
下列情况的犯罪是过失犯罪:1.应当预见并有可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2.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
第十一条意外事故。
由于不可能预测的原因,无法预见也不可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实施了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的,是意外事故,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无刑事责任能力。
1.正在患精神病或其它疾病而丧失辨别能力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人,实施了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对上述应采取强制治疗措施。
2.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是判决时出现本条第1款所述状况的,执行强制治疗,病愈后,实施犯罪行为者应当负刑事责任。
3.酒醉后或饮用强烈刺激物后犯罪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正当防卫。
1.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对正在实施侵害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防卫行为的,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不是犯罪。
2.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紧急避险。
1.为了使国家、集体的利益,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危险,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是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危害小于危险造成的危害,不是犯罪。
2.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犯罪预备、犯罪未遂。
1.为实施犯罪寻找、准备工具或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为实施严重的犯罪行为而进行犯罪预备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2.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对预备犯和未遂犯的刑罚,根据刑法相应的条款,视其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
第十六条犯罪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不是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是主动中止犯罪的,是犯罪中止。
主动中止犯罪没有发生危害结果的,可免予承担刑事责任。
如中止时已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共同犯罪。
1.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是共同犯罪。
2.实施、组织、教唆、协助犯罪都是共同犯罪。
实施者是指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
组织者是指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谋、首犯、指挥者。
教唆者是指怂恿、引诱他人实施犯罪的人。
协助者是指为实施犯罪行为创造精神或物质条件的人。
3.有组织的犯罪是指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罪犯有组织、有章程共同犯罪。
4.要根据共同犯罪的性质和每一个罪犯在犯罪中所发挥的作用分别决定刑罚。
对某一共同犯罪的罪犯从重、从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情节,只适用于该罪犯。
第十八条包庇罪。
虽然没有事先作出许诺,但得知犯罪发生后,包庇、窝藏罪犯、脏物或有妨碍发现、调查、处理罪犯的其它行为,要根据刑法规定的包庇罪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不揭发罪。
了解犯罪正在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而不进行揭发检举的,要根据刑法规定的不揭发罪承担刑事责任。
第四章刑罚第二十条刑罚的目的。
刑罚不仅只是为了惩罚罪犯,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们树立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准则的观念,防止他们重新犯罪,刑罚的目的还在于教育其它人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十一条刑罚的种类。
1.对罪犯只适用于下列主刑之一:──警告。
──罚款。
──监外改造;在部队劳教部门执行改造。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在适用主刑的同时,还可适用下列一项或多项附加刑:──注销户口。
──管制。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罚款(不适用主刑时)。
第二十二条警告。
警告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或具有从轻情节,但未达到免除刑罚的犯罪的罪犯。
第二十三条罚款。
罚款适用于具有盈利目的的犯罪,用金钱作为活动工具的犯罪或法律另有规定的犯罪。
只有法律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才能作为主刑适用。
罚款数额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决定,同时考虑到罪犯的财产状况。
第二十四条监外改造。
1.监外改造期限为6个月以上2年以下,适用于情节显著轻微的犯罪。
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期从监外改造期中扣除,押1日折抵监外改造3日。
2.法院将人犯交由工作单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监督、改造。
3.被判处监外改造的人犯必须履行监外改造规定的各项义务,并将自己收入的5%至20%交给国家。
4.罪犯是现役军人的,被判处监外改造时,根据本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部队劳教部门执行改造。
第二十五条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指判处罪犯3个月以上,20年以下的徒刑。
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第二十六条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适用于罪行特别严重但未达到判处死刑的犯罪。
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
第二十七条死刑。
死刑是一种特殊的刑罚,适用于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
对未成年人、孕妇不适用死刑。
孕妇或正在哺乳12个月以下婴儿的妇女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如获减刑,则转为无期徒刑。
只有出现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时,死刑方能在判决后立即执行。
第二十八条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或从事一定的职业。
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或从事一定的职业,适用于认为担任该职务或从事该职业,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的人犯。
禁止期限为2年以上5年以下,自执行完徒刑刑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九条注销户口。
注销户口是指强制被判决人不得在一定的地区长期居住。
注销户口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自刑期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管制。
管制是指强制被判处管制的人犯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监督教育下,在一定的地区居住、工作、生活和改造。
管制期间,被判处管制的人不得随意离开居住地,按照本法第二十一条剥夺其政治权利,并禁止从事一定的职业。
管制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累犯和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况。
管制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自刑期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一条剥夺政治权利。
越南公民犯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罪或刑法规定的其它犯罪的,可以判处剥夺下列政治权利作为附加刑:──各级国家及权力机关代表选举权。
──在国家机关工作权和在人民武装力量服役权。
──在社会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权。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一年以上5年以下,自刑期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二条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