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教学建议

名著导读教学建议

激发兴趣方法指导自主阅读
——关于“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设置的“名著导读”部分,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挖掘现有的课程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课外阅读。

一、教材分析
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名著导读”一览表
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名著导读”部分展示出来,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编者在选编篇目有如下特点:
㈠经典与开放融合。

在名著的选择上,必修教材注重了作品的经典性。

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
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真正的经典能深深吸引读者,能重重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久久地令人回味。

青少年阅读经典名著,可以给他们种下“精神的种子”。

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经典的文化因子会逐渐融化在血液里,成为他们精神面貌或品质内涵的一部分,使其终身受益。

同时,这些经典作品的选择又顾及到了学生多元开放的价值观,让他们尽可能多接触外国名著,所以在“名著导读”中,外国名著占了二分之一,有其是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等。

㈡传统与现代兼顾。

大部分的名著都有着历史的积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学生对古老传统的东西难以置身其中,无法全面体会个中要领,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选编的名著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言论的集合体——《论语》,有明清时期脍炙人口的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有深入浅出的现代理论著作《谈美》。

这样的选择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同时,更从容自由地阅读感悟,更深入独立地思考。

㈢课内与课外衔接。

从推荐书目中,我们还注意到编者有意注重了课内教科书与“名著导读”的衔接互补。

《论语》虽然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学过一些,但只是星星点点的记忆,必修1推荐学生阅读全书,不仅让学生对此著作有了全面的理解,也为其在选修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必修3第一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就此对《红楼梦》
做了全书介绍,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整书阅读。

二、教学建议
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只需旁敲侧击,就能事半功倍。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尝试如下方法:
1、由课文扩展自然引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大观园的园林设计等研讨课题,鼓励学生阅读《红楼梦》原文,尝试制作园林设计图。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拓展延伸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题写写对项羽的认识,同时,指出像项羽这样的鲜活的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屡见不鲜,建议学生阅读作品,与其中你感兴趣的人物对话——“**,我想对你说”。

2、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

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中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力存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3、开展不拘一格的阅读活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名著,不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必修的编排顺序进行。

最后以推介会、文学社团活动、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各人的阅读体会。

这样做,能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更吻合学生的实际。

㈡指导方法,监控阅读过程
1、制定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阅读体验,随心而动,及时做好总结,一人独享、与人交流都可。

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内容,岁时写下感受、体会等,阅读计划宜粗放,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2、激活阅读方法,充分利用文本。

课外阅读不必像读教科书那样,没必要正襟危坐,也不必要花整块的时间。

精读细品亦可,略读粗读亦可;挑灯夜读亦可,见缝插针亦可;咬文嚼字亦可,不求甚解亦可。

即使随便翻翻,也会有所收获。

活跃的阅读方法,可以建立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

“名著导读”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借助背景介绍,消除与名著间的时间隔膜;借助作品导读,打开认识文学名著的大门;借助思考与探究,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

㈢自主阅读,注意速度与习惯。

个性化、自由化的自主阅读,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应有的阅读速度。

在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进度要慢,阅读内容要少,重在养成习惯、摸索方法、激活思维、体味内涵。

在阅读两三部作品之后,可加快进度,探究思考。

因为,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阅读。

三、教学启示
(一)仅限于课本来学语文肯定是不够的,阅读面必须大大拓展;(二)学生必须在平时训练好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切忌表面化,线性化。

(三)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之“本”,是依托,是凭借,我们要“注目于课外,得法于课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