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李艳
摘要:为响应党的号召,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社区生活圈的规
划建设已迫在眉睫。
文章主要提出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区生活圈;问题;策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①。
在这个背景下,构建以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的社区生活圈成为关注热点。
社区生活圈
的构建使城市的未来充满新活力,“共建、共治、共享”将成为社区品质提升、城
市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成果将惠及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2社区生活圈的内涵
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地方
生活圈”与“定住圈”等概念,中国台湾地区也在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中采
用了“地区生活圈”概念,根据居民的活动所需,开展了土地规模、交通网络体系
及社会基本设施的整体性规划,以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
区生活圈是指居民以居民地为主中心,开展包括医疗教育、就业通勤、购物休闲
与生活服务等各种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
3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社区生活圈的划定方法不明晰
现阶段社区生活圈的划定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出行行为调查,调查
方法更多地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GPS 轨迹记录和活动日志等形式。
通过解析居
民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与空间层次,探究判定社区生活圈的规模半径与覆盖区域。
但上述方法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且大部分针对单个或若干个居住地小范围内
的社区生活圈划定。
我国城市逐渐将“构建15 分钟生活圈”作为发展目标,如何在全市大范围内组织划定社区生活圈,处理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的空间关系,其方
法路径有待于探索。
3.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分布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部分管理机构位置并不在本社区的情况。
3.3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过大
有的社区规模较大,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半径,现状有许多区域无法覆盖。
3.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与建设用地条件的限制,现状的社区服务中心用地面积都较小,基本都是独栋建筑,缺乏环境与活动场地。
尤其是老城区,因地处居民聚集区,
不仅配套设施面积不足,而且质量较差,近期很难进行改造或选址新建。
3.5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无保障
现状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无法保证,有些社区服务场所依然租用其它
公司办公场所。
3.6社区功能亟待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缺乏
现阶段,对于街道级各类设施而言,缺乏街道级文体活动场馆和场地;对于
基层社区级设施而言,缺乏社区级文体活动场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及医疗卫
生设施。
目前我国设施情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3.7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等行政主体在规划实施中处于缺位状态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人口管理、服务设施建设等社区建设管
理工作日益下放至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等层面。
行政管理单元作为规
划实施主体,其与社区规划的实施管理有着紧密连接的关系,社区生活圈建设的
开展与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等行政管辖区应紧密结合。
然而,由于社
区生活圈的规划编制目前尚未充分考虑行政管理单元,行政主体在规划实施中的
缺位状态将导致社区生活圈的规划与实施面临较大困难。
4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的策略
4.1规划管理单元优化组合,划定社区生活圈
与城市总体规划、控规、城市人口分布、单元划分等相衔接,测算出适应本
地居民需求的社区生活圈规模半径。
规划通过典型社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明确居民理想的社区生活圈规模以15分钟左右步行距离为佳。
在城市人口分布底图上,剔除产业区域、零散村庄和生态用地等非集中居住
功能板块,确定需要划定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范围。
综合考虑现状街道办和社区居
委管辖范围及土地出让情况,同一个开发商取得的土地划入一个基层社区,对现
有街道办、社区进行服务范围调整及优化。
在划定河流、山川等自然地物及高快
速路、生态廊道等居民空间认知屏障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对社
区规划管理单元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
4.2评估社区的现状资源,寻找短板,完善社区生活圈的设施配置
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老旧住区,寻找社区短板所在,了解
居民对社区的发展意愿,准确地进行社区评估。
根据社区生活圈的实际情况合理
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首先,在5分钟圈层中,幼儿园、小型绿地、儿童游乐场、健身设施、小型商业、卫生站和公交站点的步行可达覆盖率应到100%;在
10分钟圈层中,小学、银行、物流点、菜市场和养老设施步行可达覆盖率应达到100%;在15分钟圈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学、社区行政设施、文体活动
中心及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应达到100%。
其次,连通生活圈内的步行路网,
提升路网密度,构建以步行为主的生活圈交通体系,优化停车设施的布局以便提
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最后,合理增加设施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社区
生活圈的设施配置。
4.3结合控规保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落地
在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社区
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布点,基本按照控规的用地布局进行选址,在控规全覆盖
的基础上适当优化、调整,以此确保设施有效落实,便于后期规划实施与管理。
4.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由零散配置优化为集中配置
不具备新建社区中心条件的整合型地区,依据现状各类设施的整体情况,规
划采用保留提升、原址改扩建或异地搬迁新建等方式进行建设。
如果社区内用地
现状不具备建设条件,则建议由各辖区政府(社区服务中心或街道办)通过租赁、购买或整合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
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按照合理服务半径,采取集中布置的原则,形成功能
复合的社区中心,充分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通过集中用地的规划预留和控制,
方便居民得到基本服务。
4.5建立与行政管理单元(规划实施主体)的衔接关系
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既要自上而下的整体统筹协调,又要自下而上的多主体参与。
为保障社区生活圈规划的落地实施,生活圈的划定
应当建立与行政管理单元对应的衔接关系,衔接内容包括生活圈与街道的边界,
划定区域的居住人口、设施建设的管理权责。
明确社区生活圈建设的主体责任,
将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任务落实到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等实施主体之上,确保规划评估、设施统筹及建设管理的可操作性,有效推进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发展。
5结语
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出发,不断完
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提升社区中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
“点”“量”“质”,推动建立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相信通过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工作
的持续推进,必将促使城市在空间和社会凝聚力上形成新活力、新格局,推动城
市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居民享有更加幸福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吴秋晴.生活圈构建视角下特大城市社区动态规划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5(4):13-19.
[2]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规划师,2014(10):89-95.
[3]李萌.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城
市规划学刊,2017(1):111-118.
[注释]
①出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