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川大附中语文组任志恒授课班级: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在语文出版社2003课标版第三册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想引导学生学习一个专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和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该专题的学习将分为两节课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对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重大节庆和诸多场所几乎都会看到对联,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
从短文编写体例及例联的选择来看,教材编者旨在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来感受对联的美妙,学习对联的知识,品评对联的奇妙。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对联素材梳理对联常识,要结合生活场景、民俗风情等,探究对联奇妙之处,注重联系社会,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中探究对联的奇妙。
同时,《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与汉字文化和语言运用关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和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之间的关联,体会对联上下两联之间形式和内容上的关联,体会汉字、对联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艺术样式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
在具体学习中需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体现新课改语文课程“积累·整合”的目标;通过阅读名联和赏析对联的奇妙,实现“感受·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语文素养;在反思提升中达到思维和认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思考·领悟”的目标。
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些与对联有关的趣味故事等,但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缺乏基本和系统的了解,对对联的奇妙之处更难做出具体而微的鉴赏评价。
因此需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性知识,为核心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梳理”“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设置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探索、文字推敲和文化感受等心理性活动提供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目标分析】1、结果性目标:清楚对联常识,能够识别和鉴赏对联。
2、体验性目标:在辨识和鉴赏对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联的奇妙之处与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初步体验对联奇妙之处与对联上下联意蕴关系的关联。
四、【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PPT与视频目的:激发学生兴趣,推进教学环节。
五、【核心任务分析】1、核心任务:识别对联,梳理常识;品味名联,探究奇妙。
22、设计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希望学生能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因此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本专题在设计时考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识别对联、阅读教材的活动中梳理对联常识,在品味名联时探究对联的奇妙之处。
在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第一专题《优美的汉字》启发下,我们发现对联的奇妙与汉字的奇妙关系密切。
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为对联的奇妙提供了空间,而上下句的关联,使得对联意蕴丰富意趣盎然。
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将“义”拓展为“意”,希望学生不仅能从汉字的意义上进行品味,还能结合上下句的关联和所在语境从意境、意蕴、意趣的角度揣摩对联的奇妙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经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将学科问题定位在对联常识和对联的奇妙上,学生活动定位在识别对联与探究奇妙上。
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识别对联,在体验什么是对联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对联的感受显性化,并归纳为对联常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品味名联,亲历名联之所以成为名联的奇妙之处的探究过程,在互动交流与反思提升中促进对对联奇妙的真切感受和深刻认识,进而激发对中华文化深沉的热爱。
识别对联到品味名联,梳理常识到品味奇妙,学生的身体活动体验和思维活动体验由低级到高级,容易逐渐开展并形成高潮,有利于学生体验向深度发展。
六、【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问题观看视频,营造情景出示核心问题:识别对联,梳理常识;品味名联,探究奇妙。
观看视频,引起兴趣领会问题,进入情景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对联情景。
解决问题活动一:识别对联,梳理常识。
活动二:品味名联,探究奇妙。
识别对联,阅读课文并归纳概括对联常识。
品味名联,在组内讨论和小组分享中探究对联的奇妙之处。
活动分为“梳理”和“探究”部分,促进学生的活动和活动中的体验。
反思提梳理对联常识探究奇妙之处对联与汉字、中华文化的关系。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提升。
通过将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品味出的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形成语文学科化的思维方式,升华学生体验。
3运用反馈活动一:请学生在以下句子中选择两句,组成对联,说明理由并谈奇妙之处。
活动二:学生展示,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结语学生在学案上完成选择,交流发言。
检测学生对对联规则的了解和运用,主要监测学生对对联知识的了解及上下联关联体验的情况。
七、【评价预设】根据我校研究,在核心问题教学的四个环节中,评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
在提出问题环节,需要在目标任务的导向下,突出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因此观看视频之前要跟学生有言语交流,引起学生了解对联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核心任务的促进下对后面的环节进行主动思考。
在解决问题环节,评价的作用在于引导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和引导深度体验方向的深入。
本环节的结果性目标是从教材中梳理归纳出对联的基本规则,在“对仗”“对偶”“平仄”等概念出现时需要注意学生的概括和分析是否准确,“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尤其是“仄起平收”的追问和点评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联常识的掌握,需要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学术化的再组织和点评;对于体验性目标,本环节主要体验的是学生通过品味名联,探究对联的奇妙之处,体验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联,体验对联中音、形、意三者之间的关联。
因此需要注意课堂教师评价的引导性,通过对学生“十口心思”等字的拆合、“朝”“长”等字音的多变、文字中的数理之趣、“月照纱窗”与“孔明诸葛亮”等方面探究活动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并体验汉字音形义和对联奇妙之处的关联;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上下联之间的关系,体验上下两联的“联”。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更关注学生活动背后的思维活动。
反思提升环节,课堂评价的功能主要凸显为生成,在解决问题环节的活动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生成。
将对联常识的梳理、奇妙之处的探究进行反思提升,通过学生总结、教师适时讲解进行学科问题的归纳;在学科问题的归纳中体现出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即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汉语文学的欣赏品味就需要关注文字的音、形、义等方面,而对联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上下联之间相互关联尤其是在音、形和意等方面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运用反馈,这一环节课堂教师评价功能的发挥为借助评价工具,实施专业性的评价;开发新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
让学生在对联的排序、交流展示中体会对联的上下联之间的关联,体验对联奇妙之处与汉字音、形、意之间的关联。
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引导需要往关联体验方向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我与相互的多元评价。
4八、【板书设计】奇妙的对联核心任务:识别对联,梳理常识;品味名联,探究奇妙。
字数相等“对”平仄相对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联”内容相关根据学生课堂回答灵活生成九、【教学流程】十、【信息搜集】本次公开课后搜集了以下资料:1.学生的学案,批改了运用反馈环节所设计的题目回答情况。
2.阅读学生课后所写的上课感受。
3.观看公开课上课及评课的视频,整理了公开课后的评课实录。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始识别对联,梳理常识小组讨论,品味名联全班总结、评价、修正方案归纳育种技术评价、归纳运用反馈引导、提升结束多媒体播放反思提升巡视、指导交流、评价多媒体播放评价、反馈小组代表分享交流,探究奇妙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5十一、【反思判断】川大附中校本教研公开课目标达成点检测表基本信息执教教师任志恒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上课时间10月30日课题名称《奇妙的对联》核心问题识别对联,梳理常识;品味名联,探究奇妙教学目标结果性目标清楚对联常识,能够识别和鉴赏对联体验性目标在辨识和鉴赏对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联的奇妙之处与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初步体验对联奇妙之处与对联上下联意蕴关系的关联。
检测点在辨识和鉴赏对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联的奇妙之处与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初步体验对联奇妙之处与对联上下联意蕴关系的关联。
检测工具(题)下面有几副失散的对联,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并帮助它与另一联团聚。
①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②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③娶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④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⑤嫁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⑥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你选择的上联是,下联是。
说明选择的理由,并谈谈该对联的奇妙之处。
检测统计(学生总人数:)分类等级分类标准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A配对和上下联选择正确,在字音多变、字形可感、字意深远方面能够结合具体对联说明两点或更多,同时关注上下联相得益彰所带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615.3%B配对和上下联选择正确,在字音多变、字形可感、字意深远方面能够结合具体对联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