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初三语文试卷 2015.9.21
马说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②。
请见之。
”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
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母马。
④牡:公马。
⑤骊(lí):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3分)
(二)
〔甲〕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
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_________ 是因为他相
信_________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_________ 什么道理?(6分)(三) 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四)【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
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马说》《论马》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②比行百余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文)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②日啖刍豆数斗 ( )
③不以千里称也( ) ④比行百余里
( )
2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其真无马邪?
②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24.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句子是。
(4分)25.请根据下面两个句子,比较甲乙文所写人物对马的不同态度。
(1分)
①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②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答:
2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1分)27、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4分)
28.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