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Dppt

维生素Dppt

-
二、VitD结构与性质
-
维生素D-指含环戊烷多氢菲结构,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 性的一大类物质。
维生素D二种形式(麦角钙化醇(ergocalciferol,维 生素D2;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3).
麦角钙化醇是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的产物 (图7-7),
-
-
胆钙化醇是人体直接从食物摄人或在体内合成的胆固 醇经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储存于皮下,在阳光中的紫 外线照射后使其B环中9,10位碳-碳键断裂,形成前维 生素D3,几小时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D3(图7-8)。
-
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携带这两种二羟 基代谢物到达小肠 、骨骼、肾等 靶器官中.与核受体 结合后发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图7-10)。
-
-
在体内,维生素D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和骨骼肌 中,肝、大脑、肺、脾、骨骼和皮肤中也存在少量。
维生素D主要在肝代谢,形成极性较强的代谢产物 与葡萄糖苷酸结合后随胆汁排人肠中。尿中也可有少量 排出。
-Hale Waihona Puke 25-OH-D从血浆向肾近曲小管的转移是一个受 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表面存在一种多 功能的清除受体,DBP和DBP-25-OH-D通过肾小球 的滤过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
DBP-25-OH-D复合物进入细胞后,在溶菌酶 的作用下在胞质中释放出25—0H-D和DBP,接着 25—OH-D在25—OH-D-1a—脱氢酶作用下发生第二 次羟化反应,最终生成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la,25— (OH)2—D。
1824年人们发现鱼肝油对于佝偻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 用,1890年英国医生Palm观察到阳光照射与佝偻病发 生密切相关。
-
直到1918年Mellanby爵士证实佝偻病是一种营养缺乏 症,并用鱼肝油治愈了佝偻病,但他错误地认为这是当时新 发现的维生素A的作用。
1922年MeCollum发现鱼肝油中存在的另外一种物质才 具有治疗佝偻病的作用,并称作“存放钙的维生素”,也就 是后来的维生素D。
-
-
维生素D3是白色晶体,溶于脂肪与脂溶剂; 在热、碱性条件下较稳定,光及酸可促进其异构化。 一般的烹调加工不会引起维生素D的损失, 脂肪酸败时可引起维生素D的破坏。 过量辐射线照射可使维生素D形成具有毒性的化学物。
-
三、生理功能
-
维生素D主要是以l,25(OH)2D3的形式在小肠、 肾骨骼等靶器官起到维持细胞内、外钙浓度,调节钙 磷代谢的作用。
-
1924年Steenbock发现通过紫外线照射可在食 物中或动物体内产生具有抗佝偻病活性的物质,证实 这种物质与鱼肝油中存的物质相同,即维生素D。
1932年和1936年植物中的麦角钙化醇和动物中 的胆钙醇分别被分离提纯,
1952年首次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并进行了 人工合成。
-
由于机体在皮肤中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合成 维生素D,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维生素D不属于人体 必需的维生素。
-
1.维持血钙水平
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lnone, PTH)共同作用维持血钙水平恒定。
当血钙水平降低时,促进钙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将 钙从骨骼中动员出来,在小肠促进钙结合蛋白的合成, 增加钙吸收;
当血钙过高时,促进甲状旁腺产生降钙素,阻止 钙从骨骼中的动员、增加钙、磷经尿中排出。
-
维生素D在细胞内的转运(略)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维生素D均能经羟基化 转化为具有激素活性的衍生物。
维生素D可与血浆中一种特殊蛋白质结合,大部 分被转运到肝中,通过类P450羟化酶催化肝细胞中微 粒体和线粒体的25-羟基化作用。
-
25-0H-D在血浆中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 从肝转运到肾中,在肾近曲小管细胞的线粒体中发生 la-羟基化作用。
-
该酶包含三种蛋白质,它们都是线粒体膜的主 要组分。1α,25—(OH)2-D载体蛋白介导的转运是 由血浆到靶组织的,之后1α,25—(OH)2-D 与特 异的、高亲和力的细胞内受体(VDR)结合。
-
据报道,有许多靶组织和细胞都具有高亲 和力的1α,25—(OH)2-D 3受体。这种激素 的核受体(VDR)最先在维生素D缺乏的鸡肠道 中发现,它是一种DNA结合蛋白(50 kDa), 属于同源核受体超家族。而维生素A的核受体 中靠近C末端的E区可与(OH)2—D结合。
-
四、VitD代谢
-
人类从两个途径获得维生素D,即通过膳食获取以 及在皮肤内由维生素D原形成。
经膳食摄人的维生素D3(动物食物来源)和维生素 D2(植物食物来源)主要在空肠、回肠与脂肪一起被吸 收入血。
-
从膳食和皮肤两条途径获得的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 蛋白结合输送到肝,在肝内经维生素D3—25—羟化酶 催化生成25—OH—D3,然后再被转运至肾,在25OH-D3-1-羟化酶和25-OH-D3-24-羟化酶的催化下, 生成l,25(OH)2D3和24,25(OH)2D3。
维生D (Vitamin D)
-
一、概述
-
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在体 内的主要作用是参与钙代谢的调节,由于其具有预防和治疗 佝偻病(rickets)的作用,
又被称作抗佝偻病因子(antirachitic factor)。
-
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现在被称为维生素D的物质,公 元前500年就有骨发育异常的记载,也就是现在的佝偻病, 直到17世纪英国科学家才第一次正确描述了这种疾病。
-
-
2.促使骨、软骨及牙齿的矿化
维生素D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增加机体对钙、磷的 利用,促使骨、软骨及牙齿的矿化.
并不断更新以维持正常生长,预防儿童佝偻病和成 人骨质软化症。
-
3.促进小肠钙吸收
转运至小肠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粘膜上皮中钙结 合蛋白的合成,从而提高钙的吸收 。
-
4.促进肾对钙、磷的重吸收
l,25(OH)2D3能直接作用于肾.促进肾小管对钙、 磷的重吸收,减少丢失。
-
5.调节基因转录
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所以l,25(OH)2D3 的 作用机理与许多小分子亲脂性物质(如视黄酸、甲状腺 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相似,通过与核受体结合 后启动各种生物学效应。 此外,维生素D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改变机体对感 染的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