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导论》考试参考重点复习第一和第四案例案例分析一:为什么教学质量越抓越滑坡?A校是某市城郊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小学,第一学期期末在区里的抽查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第二学期还不达标,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及教师的经济利益。
第二学期开学,学校召集全体教师,召开了“教学质量分析会”,首先教导主任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校长又作了一番重要指示,重点就是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其后,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上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由教导处牵头,成立了语文数学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开展工作,然后就由备课组组长自行开展活动了,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其次,教导处组织了每月一次的学力调查活动,分别由备课组长进行交叉出卷及阅卷。
第一次调查后,二年级写作情况不理想,其后再次学力调查中,出卷老师降低写作要求,因此成绩得以提高。
与此同时,教导处还进行了“推门听课”、校级骨干教师风采展示观摩课、外出听课学习、邀请专家进校作讲座等等活动。
期末将至,学生来校更早,放学更晚,作业更多,全校积极备考。
但是这次考试结果却令所有人非常失望:情况比上一次更糟糕。
为什么狠抓之后,教育质量反而继续滑坡了呢?问题1、你认为该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症结在哪里?答:该校教学质量问题症结在于管理目标不明确,教育价值观偏差。
一方面,从学校总体目标来看,教学质量不等同于教育质量,只有教育质量抓上去了,教学质量才会紧随其后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从学校各个措施的目标来看,目标不明确。
例如,备课组、听骨干教师上课、邀请专家讲座、学力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抓教学质量必须有这个环节,还是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水平。
如果是后者,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该校领导都不明确。
2、学校如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该校领导应树立目标管理的理念(1)明确教育质量管理为学校管理的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2)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明确具体目标,并围绕目标提出若干种解决方案,并择优选择,切忌停留于形式。
(3)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例如:外聘教学特级教师,通过不断的修改教案-听课-修改教案-听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相长,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也是必须努力的方向。
3、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目标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答: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和一定时间范围内,个人、群体或组织以预测为基础,按一定的价值观,对自身行为所确立并争取达到的最终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合称学校工作目标,即学校全面工作的总规格、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结合状态的总要求,最终办学水平的总评估标准。
目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一)目标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目标是调动学校成员积极性的手段(三)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人员自觉性的推动力案例二:一起校园“不和谐”冲突的前前后后•秋季开学不久,某学校校园临街的大操场上,每天早晨都有一批热衷于晨练的社区中老年女子在跳健身操。
开始大约有二十余人,以后,逐天增多,最多时有百余人。
在高分贝音乐的伴奏下,由教练指导,她们跳得十分卖力,情绪高涨,一时间,成为该校园一道醒目的风景线。
•不久,校长信箱就收到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反映信,来信指出妇女在校园内跳健身操,对学校产生三大不良影响:第一,近百人进进出出,给学业校带来管理的不便,易导致安全隐患;第二,学校人多地少,运动场所本来就不足,影响学生的正常体育锻炼;第三,一大早的音响声、喧哗声,干扰了学生的早读。
因此,应予以取缔。
•对此,学校高度重视,经过调查,召开校务会并研究解决方案:第一步进行劝导;第二步劝导不成,采取强行阻止。
学校在耐心劝导不成的情况下,组织保卫人员在校门口劝阻她们。
大多数晨练的妇女被劝止了,但仍有部分晨练妇女爬越栏杆而入。
校方认为学校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场所,场地有限,不承担提供外来人员锻炼场地的义务;晨练方认为晨练不仅无过,还应提倡,是政府规定的,学校教育资源应对社区适当开放。
双方各执一词,前后僵持达一个多星期。
当地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社会各界对此也议论纷纷,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尽快妥善处理此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问题:1、该校领导的做法违背了学校管理的哪项原则?答:该校做法违背了内外协调,学校工作社会性原则2、学校教育资源应该向社会开放吗?为什么?答: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社会开放,因为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尤其是社区的发展密切联系,因此,教育要面向社会,要努力开创家校共建、社校共建的大好局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目标。
同时,社区也承担着育人的使命。
3 如果你是校长,面对如此冲突应该如何解决?作为校长,首先应该坚持学校工作社会性的原则,做好内外协调工作。
在学校与社会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在上级部门协调下,与社区达成协议,节假日或有排练需要时,事先组织好,通过学校统一安排,运动场所可以向社区开放,但可以适当控制人数,降低音量,或安排社区工作人员监管,以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
案例分析三:变味的签到王校长在巡视校园时,发现总有个别人或早退,或找不到人的现象,就制订了签到和签离制度。
制度刚开始执行时,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制度好象,慢慢“变味”了。
现象一:上班时间还差15分钟,校长室的门还是紧锁着,教师办公室里已是炸开了锅,这边一句“让我们签到,他们人都没有,他们要不要签到。
”,那边又来一句“干脆把名字写在他们的门上。
”这一句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大家拿出粉笔在校长室门上签了起来,没大会儿,门上已满是各式各样的签名。
第二天,签到表到了教师办公室里,签到方便了,然而校长室的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在上班时间到之前一点点才打开。
现象二:中午上班时间还早,但每天安排了一个写字课,提前二十分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提前二十分钟来校,如果你今天没有课,按照正常上班时间到校,就算迟到,然而每次在写字课下的时候,总会发现校门口出现王校长的身影……现象三:为了赶上签到,杜老师总是早早来校签上一个名,然后就放心大胆地去一个固定的地方睡觉去了,更有甚至,在下班的时候就把名字签好了,因为签了名了,就不会算迟到了。
如果今天来迟了,他也会把时间写的早早的,让领导无据可查。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反映的是管理制度在实行中的细节,但从细节处见管理的全貌。
问题:1、签到制度在学校使用是否合适?有什么积极作用?答:管理者为了对下属的不良行为进行管制,而采取的签到制度,能够对被管理者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对于教师的考勤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王校长对教职工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是否违背了教师的心理特点?存在什么问题?答:(一)管理者没有自我管理。
教师具有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态度令被管理者觉得难以接受,从而做出过激的举动,如现象一中,教师的签到竟然签到校长室的门上,这是教师对管理者的行为的不满,是一种对强权的挑战,由此也就开始了管理矛盾的开端。
管理者的对人不对己,人我不一的态度,只会造成管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象二就更能体现管理者在对待自己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人我不一的不平等现象,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才会导致出现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正如现象三中的那位老师把签到当成了签名表,只要上面有名了就算签到了,根本不把管理的制度放在眼中。
(二)制度重形式轻内容,没有落到实处。
现象三中老师只需签到便可安心睡觉,说明制度停留于形式,并没能真正落实3、如果你是王校长,准备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一)做到“以身作则”。
管理有效性的体现只有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时位于同一平台上,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体现公平,这样也才能让管理真正有效。
管理者千万不能以管理者自居,强调自己是管理者的身份,从而凌驾于制度之上,而忽视了自己同时也是制度的管理对象。
这样既不利于管理者自身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被管理者是以管理者作为榜样的,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被管理者,即使被管理者屈服于管理者的管理威严之下,但管理者不一事同人,对人对己搞两样,而强压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一群都会群起而激之,到时学校管理将一塌糊涂,无法正常开展下去而只流于形式的。
(二)考核工作“重内容,轻形式”。
学校考核应该侧重教师的工作量,结合参考教师考勤。
根据教师工作个体性与创作性较强的特点,甚至可以给教师一些自由时间,而不是只看签到,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评价指标,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久而久之,这样流于形式的管理方式,将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会使学校的管理成效大大降低。
案例分析四:学生评教的背后为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目前很多中小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测评教师。
某中学K校长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评教活动。
希望能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评测,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
不久,评价的结果公布了。
公告上清楚地排列了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满意度分数,最后的备注栏还明确地注明要将得分纳入教师评估机制。
这一结果当天就在教师中引起轩然大波,几个得分低的教师更是牢骚满腹。
A教师说: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我都是尽心尽责的。
教学能力虽不算一流,但总不至于倒数第一。
我对学生要求是严的,容不得他们在上课、听课、复习、作业时有半点马虎,学生出于对我严格要求的反感,竟作出如此无知的评价。
B老师说:那几个教学能力比较差的教师,平时注意跟学生搞好关系,对学生的过失视而不见,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当然就不会差了。
另外,班主任掌握着学生的操行评定以及评优的大权,学生不敢得罪,其评价当然会好。
C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你越宣传,他就越反感,有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好恶评教;有的学生瞎胡闹,闭着眼睛打钩。
这样的评教可信度低。
D老师说:不管怎样,今后教学过程中,会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去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在学校搞测评前许个愿,买个好,拉拢民心。
学生控制着我们受奖励的命脉。
一旦将功夫放在这上面,岂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教师也就掉价格啦。
K校长同意考虑老师的意见,但这次仍然采用学生评教的结果进行评价。
问题:1、这个案例属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哪个环节?这个环节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该案例属于学校管理过程的检查阶段,主要是对教师工作的检查。
检查环节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有:第一,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式,获取足够信息,掌握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第二,要看到工作成果,更要着眼于工作过程。
第三,检查不是管理活动的终结,必须把分析原因与研究措施联系起来。
第四,检查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学校每个成员的份内事,应该做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2、你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吗?学生评教存在哪些问题?答:老师的话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