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1.理解水盐平衡及其意义。
2.说明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重点)3.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
4.描述体温调节的过程。
(重点)水盐调节1.水盐进出量的平衡(1)水的平衡①来源:食物中的水、饮水、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②排出:尿液中的水、汗液中的水、呼吸排出的水、排便排出的水。
(2)盐的平衡①钠盐: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②钾盐: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③排泄特点ⅰ.钠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
ⅱ.钾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
2.水盐平衡的调节(1)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
(2)调节中枢:下丘脑。
(3)参与调节的最重要器官:肾脏。
(4)调节机制①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的意义(1)意义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2)Na+和K+失衡①大量失去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昏迷。
②大量流失K+时,会出现心律失常。
[合作探讨]探讨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调节方式是什么?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分别在何处?提示:神经—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探讨2:写出机体内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反射弧。
提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
[归纳总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与分析水分调节示意图分析:(1)水平衡调节的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2)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主要排泄器官。
(3)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①感受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②分泌功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③神经中枢:调节水平衡。
④传导兴奋:能够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
1.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导学号:07950013】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解析】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不难做出如下的判断:①C能产生渴觉,则C为渴觉中枢;②B能产生尿液,并且能够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为肾小管;③A来自垂体并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则A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 C2.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B.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释放的D.人体主要通过改变摄水量和排水量来维持渗透压的动态平衡【解析】水盐平衡调节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当渗透压升高时,机体会通过减少尿量、增加摄水量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当渗透压降低时,通过增加尿量的方式使渗透压升高,所以,人体主要通过改变摄水量和排水量来维持渗透压的动态平衡。
感受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中。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生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答案】 C3.(2016·全国丙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故A 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故B 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C 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故D 项正确。
【答案】 B体 温 调 节1.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体温:人体内部的温度。
(2)人体热量的来源:代谢产热。
(3)人体主要产热器官:内脏、骨骼肌和脑等。
(4)人体热量的散失途径 ①主要部位:皮肤。
②方式:ⅰ.直接散热,ⅱ.间接散热。
(5)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体温的调节 (1)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 ①温度感受器ⅰ.分布:体表、体内各个部位。
ⅱ.种类: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
②调节中枢:下丘脑。
(2)体温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3)调节过程①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ⅰ.增加产热:骨骼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ⅱ.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②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 3.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合作探讨]探讨1:尝试写出寒冷条件下冷觉的神经传导途径。
提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探讨2:寒冷条件下与产热有关的激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提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
[归纳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特别提醒】(1)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靠神经调节,在寒冷环境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时表现为协同作用。
1.2015年2月7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圆满结束任务凯旋。
科考队员在南极进行科考时,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解析】在低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降低散热、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小可有效减少散热,同时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提高人体代谢水平。
【答案】 D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导学号:07950014】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解析】当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主要是依靠皮肤和汗腺散热;但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可通过B→C→G这个反射弧来完成对体温的调节;D途径主要是通过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体温调节过程除神经调节外,还存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体液调节。
【答案】 A3.下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是恒温动物②乙是恒温动物③甲是变温动物④乙是变温动物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
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所以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答案】 C1.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分别位于( )【导学号:07950015】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是下丘脑。
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才能产生渴觉。
【答案】 A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解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 B3.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解析】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D项错误。
【答案】 D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__。
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而这种动态平衡,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体温调节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中,①从神经调节看,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纤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②从激素调节看,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产热量增加。
相反,当人进入炎热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调节活动,从而使人的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环境温度超过人的体温后,其散热方式就只有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了。
人体的体温调节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则会导致人体温度过高(过低),使机体生命活动发生障碍。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2)皮肤汗液蒸发散热(3)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课堂小结:网络构建核心回扣1.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