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古代文学导读课心得田浩然1014200061在这学期以来,我报名选修了中国古代文学导读这一门课,在上课期间,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解读,我理解了很多人生哲理。
在这十几周以来,老师主要在课堂上带着我们研读的论语、孟子及老子这三个人,下面我先来说说我对孔子和他的论语感触。
哦,插一下,这是我对老师您的一点看法吧,您在上课下课的时候都会让我们起立然后互相行礼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好的,我很赞成您的做法,因为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尊重早已变得冷漠,大学生大多有课就去上,上完课就走人,对老师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觉得这种互相尊重的行礼方式可以培养我们之间的感情,消除一些老师与同学间的隔阂,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呵呵,所以希望您能保持您的这种风格,我支持您,下面转入正题:说道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在联合国评选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 孔子名列榜首.而《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至到治国,小至齐家,外至为人处世,内至修身养性,我们都可以从里面找到原由。
《论语》中极负盛名的一句箴言,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我最心仪的一句.人是要有松柏那样子的傲气的.要想作为有志在远大的君子,他就得像松柏那样,不会漂浮不定,而且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狂沙吹尽始见金",大风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栋梁之材.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永远在生活中的挫折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强劲的战斗力.孔子这句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箴言,跨越千年,拥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孔子对流水而联想到时间的感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融进了他对于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潺潺的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促人及时行动,给人以的紧迫感。
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这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而我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于是,时间在默默中从指缝中溜走,还没有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激起一点涟漪.痴长到20岁是,发现自己还有点荒废了时光。
我读《论语》这部书的时候,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孜孜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晓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品味,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诞生了孔子这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所论述的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
汉代就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道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影响之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作为一个学生,生活在大集体里,同学与同学之间,很多时候可以在同学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一样,它应是常读常新的.我想,我只要记住其中哪怕是一句话,并依言而行,始终如一的话,就足够受用一生的了。
再说说孟子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
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
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
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
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
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