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四指导一、名词解释题1、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国人”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的人。
当时还有住在城郭外面的人,称为“野人”。
“国人”一词正与“野人”相对。
高级别的贵族也笼统的称为“国人”,但他们还有别的称呼。
2、“大同”观念: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观念。
即建立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家,或叫大同世界,大同理想。
“大同”观念所关涉的是世界的整体和谐。
大同理想具有丰富内涵:首先大同世界是一个超越家国之上的普遍理想。
大同理想靠道德风尚来维持“天下为公”。
其次大同理想是文化至善至高的奋斗目标。
小康与大同几乎是对立的。
天地万物普遍和谐。
儒家的大同观念是王朝政治目的的蓝图。
道家的大同观念是为了实现大同世界,老子提出无为,社会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庄子发展出“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二、填空题1、世界农业发源地中,中国占两个,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__________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区。
谷物2、“五帝”所指人物有相当的确定性。
要考察五帝出说谱系,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__;另一个方法是人类文化学研究。
考古发掘3、王朝政治发轫于秦,完备于汉,在__________达到高峰。
唐宋4、__________变法使秦国强大,韩非的法术则使秦朝灭亡。
商鞅5、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政治上的__________。
无体统6、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视为“汉化”,因为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__________。
“胡化”7、宋代的陶瓷制造精美绝伦,将实用和审美、_____________与艺术结合。
科技8、宗法制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其一,铁器普遍用于农耕,核心家族和主干家庭可以独立农耕生产,因此宗法大家族的_____________被取代。
同居共财9、____________的社会控制观念则是“以杀去杀,以刑去刑”,就是严刑峻法。
法家10、从东汉末年开始,民间宗教“___________”兴起。
因为地域不同而有黄巾教与五斗米教之分。
太平道11、摩尼教产生于___________的萨珊王朝,魏晋之际传入中土,到唐朝时异端兴盛,一度成为回纥国教。
古波斯12、青红帮之“红”,指的是红花会,属于四川哥老会。
哥老是四川人对___________的称呼,清朝乾隆年间已见于官方文件。
盗窃团伙13、春秋时期,谁掌握了国人,谁就掌握了政治权力。
每一次春秋列国政治刷新,都会有一系列对国人的___________行为。
施惠14、_______有感于曹魏对诸王形同圈进的过失,给各王以军政实权,以此导致“八王之乱”。
西晋15、文治政府在治国理念上有________理想倾向。
文德教化的结果,是天下没有犯罪现象。
道德的光辉可以造就宇宙万物之间的伟大和谐。
道德主义三、单选题1、王朝政治保证清明的主要条件是为政者修养而来的德即精神力量,其作用有限且难以持久。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来自士大夫的________底色使他们很容易对政治本质认识不清。
AA. 儒生B.自私C.懦弱D.宽容2、封建社会乱世的重要表现是王权不振,而王权不振的真正历史原因在于官僚化的________的形成及其在乱世中势力的膨胀强大。
但统治阶级却把王权软弱的原因归结于地方官员权利过大。
BA.豪强地主B. 地主阶层C.政治集团D.商人集团3、明清地方政治的不善,还表现在地方行政层次的________上。
这样一来,大官太多,县官日见微不足道,且府县两级亲民之官成天对上迎来送往,地方官就很难做。
CA.复杂B.繁多C. 重叠D.混乱4、中国历史上最重农的是周人。
周人具有的是________而不是重农主义。
DA.实干精神B.苦干精神C.乐观精神D. 重农精神5、________的《论贵粟疏》在西汉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允许农民以粟换取爵位,以粟除罪。
AA. 晁错B.晁盖C.董仲舒D.贾谊6、天下观念早在________时期出现。
《尚书》多次提到“天下”。
BA.东周B. 西周C.秦D. 西汉7、古希腊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有“伊甸园”,而中国古代也有与之媲美的________ 。
CA.小世界B.极乐世界C. 大同世界D.佛国世界8、早期法家失败后,________集“法、术、势”于一身,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DA.老子B.孔子C.孟子D. 韩非9、墨子以一个匠人而成为一个学派的创立者。
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即“________”制度。
AA 矩子 B.父子 C. 斧子 D.夫子10、当《管子》的作者们设想用“商战”征服天下时,他们心中想的不是他国的人们和土地,而是现实的巨大________利益。
BA.政治B.经济C.家族D.个人11、唐代________明确指出含蓄这一艺术概念,并做了解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优。
”CA.刘勰B.钟嵘C. 司空图D.李白12、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南朝大诗人________开创了山水诗。
DA.谢朓B.贾思勰C.李时珍D. 谢灵运13、宋代____________在《沧浪诗话》里以学力和妙悟对举,认为妙悟是第一位,学力是第二位的。
AA.严羽B.张羽C. 严复D.张复14、南宋的宋慈写了《洗冤录》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________著作。
BA.中医B. 法医C.西医D.心理学15、最早将阴阳和五行关联起来的是_________末年的邹衍。
CA.夏B.商C. 战国D.秦四、简答题1、分封制的历史价值:分封制是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
它有自身形成的特殊因果,也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一)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始了各自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激发。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是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诸子文化,而这种创造性力量的经久不衰,其原因也在于分封制的激发。
(二)分封制早就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使得不同的人群最终放弃了敌对,走向融合,孵化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横亘了多少世代的局部历史运动期的结束和统一的历史期的开始。
相对于此前的“族群代兴”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凝聚了各古老的人群,建立了统一的政治后,文化的统一,精神的统一才上升为历史的主导趋势。
2、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抒情的特征2)优美尚善的总体倾向3)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3、“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若干层面中的体现“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指导原则。
它既是一种宇宙观念、政治观念,又是一种人生观、科学观。
“天人合一”的起源,根植于古老的农耕文明。
中国天气虽时好时坏,但天道不变,四季如期,加以坚韧的劳作和节俭,人们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就在对天文、地理的仰观和俯察中形成了。
1)科学、自然层面。
“天人合一”的第一层次,是理性/自然的符示,也就是科技的层次。
人要在世界中生存,不同程度地把握自然就是一个先决条件。
中国人在理性/自然层面的“天人合一”的特性,在许多方面,诸如度量衡的制定和古老的中医之学,都有精彩的表现。
2)政治层面。
政治层面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为阴阳家的学说。
追求天文历法以指导农耕实践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但对兴云作雨、能旱能涝的上天的敬畏,又势必使这样的文化追求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阴阳家就利用了这一点,试图将君王的行为限制在天道阴阳的规矩之下。
3)哲学义理层面。
“天人合一”在哲学义理的层面,表现为儒、道两家志说。
道家“天人合一”说是“道法自然”和“无为”;儒家则表现为天道性命一义相贯。
4、黄老道术政治文化设计的要义《老子》道家学术的后继者是黄老之学。
顾名思义,就是黄帝、老子之学。
“黄老”之称,始见于《史记》。
这派学术最早应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齐国,其的文献主要保存在《管子》中的《心术》上下两篇、《白心》篇和《内业》篇中。
老子文化设计的要义,在君主“无为”而民“自为”,亦即以限定君主的方式为民众的“自为”提供前提。
但是,发展到黄老之学,在限定君主方面,即在要求“最低度的政府方面”,从《老子》的立场后退了。
“无为”变成了一种君主“无为”与臣下“有为”的相对关系。
所谓君主的“无为”,只是要求君主尽量少“为”具体之事,而将具体之事交给臣下,“无为”的君主修道,并以此驾驭群臣。
从内涵上说,在《老子》“无为”强调君主对民众减少干预,而君主的少干预也就是臣下的少干预;在黄老,则变为君主少做具体事情而让大臣去做,大臣做也是对民众的干预。
从方法论上看,《老子》强调“无为”,重的是社会“自然”秩序,因而“无为”是一个禁令;在黄老,“无为”只是君主在具体事情上的“无为”,目的是更好地驾驭群臣以干预社会,因而只是一种“有为”的手段。
以上两方面的改造,实际将《老子》之学中被限定的君主和君权,又重新彰显了出来。
以此,黄老之学即具有人主“君人南面之术”的属性。
五、论述题1、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观念因素1)实用目的古代的科学,表现出明确的实用目的。
例如天文学,往往侧重于实际生活中需要的历法方面。
2)政治的纠结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一直笼罩在政治的权力之下,在天文学历史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认为各种天文星象与人又密切关系,天人之间互相感应。
天文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事,尤其在于皇帝的政治作为,而天文现象又是上天意志的表现,代表神秘天意的褒贬。
天文学家在这种政治语境下,常常是借天象而言政治。
学者研究天文学的目的在于参与政治,而非追寻自然真理和抽象法则,这种政治兴趣抑制了自由无功利的科学探索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代科技注重整体,重综合。
由于将人类视作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古人很早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重整体,重综合的观念在中医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天人合一更是炼丹术的基本观念,将人体与外在的物质性质机械移植的做法也造成了许多可怕的后果。
4)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阴阳和五行原来是两个范畴。
至战国末年及西汉开始融合为一。
阳是指太阳照到的地方,阴是指背日的地方。
阴和阳是宇宙间即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元素,阴和阳相互作用,生成万物。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
五行相生相克。
最早将阴阳和五行关联起来的是战国末年的邹衍。
董仲舒使阴阳五行形成更完整的框架:“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及思维方式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