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大国外交及国际地位和作用刘桂玲 近年来,俄罗斯把推行大国外交、确立有影响的“力量中心之一”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作为跨世纪外交战略的核心。
今秋,莫斯科将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9月和10月,中俄、俄美及俄日首脑将先后聚首俄罗斯。
这意味着随着国力的逐步复兴,俄大国外交会更加凸显,将对世界和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大削弱,已不具备与美抗衡的力量。
但美国仍把俄罗斯作为潜在对手,并欲趁其衰弱之机,构筑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的地缘防线,达到防俄、弱俄,最终把俄融入西方体系的目的。
俄罗斯外交在经历了对美和西方抱有幻想及期望值过高时期后,进行了战略调整,1996年普里马科夫接任俄外长后,开始把推行大国外交和确立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最佳战略位置作为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
最近两年俄罗斯大国外交比较活跃。
(一)倡导多极世界,积极发挥多极中一极的特殊作用,以争取与美国的“平等地位”。
(1)推动多极世界。
俄罗斯通过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世界形势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两极格局解体后,俄日欧中各大力量及一些地区和次区域联合体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国际政治中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的国家企图建立单方面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关系体制,试图以此来影响世界新体制形成的速度和方向”。
俄在国际领域的总体方针是确立在多极世界中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不希望由一国来决定世界秩序,坚决反对一家说了算的单极世界。
叶利钦多次指出单极世界会重蹈冷战履辙,多极化世界不需要“领导国家”和“被领导国家”。
今年5月,叶在俄外交部讲话时再次强调,无论是现在还是21世纪,世界都不允许一个国家发号施令。
(2)提出“大欧洲”设想,密切与欧洲关系,与美国争影响。
北约东扩战略的启动对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俄担心波、捷、匈三国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其它国家都可能成为北约扩大的目标。
为此,俄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问题,坚持强硬态度,提出如吸收三国加入北约,俄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北约的态度。
同时,俄又采取迂迥战术,加强对欧外交力度。
首先,提出建立“大欧洲”设想,欲利用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通过改善与欧洲大国关系,以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并逐渐排挤美对欧洲的影响。
其次,积极改善与欧盟关系。
继1994年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后,1995年又被接纳为欧洲委员会正式成员,与欧洲国家关系普遍有所改善:俄法两国决定核武器不再瞄准对方;俄7英签署共同打击国际犯罪协议,布莱尔还表示支持俄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1997年10月,俄与法、德确立了三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今年3月,该机制正式启动,俄德法举行三国首脑会晤时达成口头协议,法德表示暂不考虑吸收波罗的海三国入约问题。
(3)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挥独特作用。
俄罗斯自1996年全面展开全方位务实外交以来,大大改善了外交处境。
外长普里马科夫在今年新政府组建后强调,俄罗,但俄同时有能力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主角,发挥大国作用。
近年来,俄在美对波黑、伊拉克和科索沃危机及最近发生的对印巴核试进行制裁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反对制裁,并积极争取一些大国的支持,使美国也不得不考虑俄罗斯的意见。
(二)进一步调整对独联体的政策,巩固“势力范围”。
俄将独联体视为其实现大国外交和抗衡北约东扩威胁的战略基地。
为防范和抵御西方国家对该地区的渗透和分化,叶利钦早在1995年9月14日签署的《俄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中就强调,“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地区”,并把该地区列为俄外交重点之一。
但近年独联体离心倾向不断发展,1997年10月举行的基乌讷希首脑会议不欢而散,会后甚至出现了独联体是否有必要存在下去的议论。
俄罗斯对此进行了反思,重新认识到独联体一体化是个曲折的过程,存在很多复杂、不利因素:(1)俄罗斯曾一度把独联体国家看作是俄经济改革的“包袱”,在独联体一体化问题上没有很好发挥牵头作用。
(2)独联体国家在经济潜力、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俄罗斯占独联体国家总产值的80%,乌克兰占8%,哈萨克斯坦占3.7%,白俄罗斯占2.3%,乌兹别克斯坦占2.6%,其它共和国的比重均不到1%;独联体各国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导致资金和物质的严重短缺,拉开了独联体国家在发展条件和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独联体国家还没有完成市场改革,在市场改革的速度和途径上还有分歧,这种分歧、差异有碍于形成共同市场。
(3)大国和地区势力纷纷对独联体施加政治和经济影响,试图把独联体国家变成燃料、原料供应国和输出本国商品、资本的市场,竭力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影响。
为减弱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遏制独联体分解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俄罗斯调整了政策,并采取三大举措:(1)加强俄白联盟和俄白哈吉四国经济共同体的核心作用,以带动独联体的合作。
今年4月,俄、白、哈、吉四国又决定接受塔吉克斯坦为关税同盟成员。
(2)重点改善与“离心倾向”较强的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增强独联体的内向力。
俄分别与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签订长期经济合作条约,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维系相互关系。
(3)稳定中亚和高加索地区。
通过与该地区一些国家签订“安全和友好条约”,参加里海地位划分和里海石油开发等,扭转俄在这一地区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7月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莫斯科签署了《永久友好和面向21世纪同盟宣言》以及《关于里海北部海底划分协定》等文件,为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里海沿岸国家划分里海和进一步加强合作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深化与亚太国家关系,确立欧亚大国地位。
俄被接受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8后,不断加强与亚太各国的关系。
首先,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经济和国际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两国关系。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在多极世界中仍是较弱的一极。
因而,进一步发展俄中关系,加强与中国的协调,有利于改善其在亚太地区和多极格局中的地位。
其次,进一步加强俄日关系。
俄欲把支持日本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等“政治援助”作为交换条件,推动缔结俄日和平条约,促进,带动下个世纪俄经济的复兴。
今年7月中旬俄总理基里延科首次访问日本,两国政府分别签订了以下协议: (1)俄日投资保护协定;(2)俄日宇航合作协定延长5年的文件;(3)日本向俄罗斯提供8亿美元不附条件的贷款的协议,等等。
基里延科总理同桥本首相(已辞职)及外相小渊(现首相)分别举行会谈,探讨俄日两国在共同面临经济困境的情况下发展双边关系的新途径。
但是,两国难以跨越领土问题的障碍。
第三,俄以军售为先导,与印度及东盟各国积极开展合作,扩大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二俄仍处于政治经济转轨期,主要精力将投入到稳定和恢复经济及政治机制改革上,恢复大国地位的进程仍有一定限度。
(一)俄军事优势地位有所减弱。
(1)总体实力削弱。
苏联解体、俄美不对等裁军以及俄无力更新武器等因素,大大削弱了俄的军事大国地位。
根据俄罗斯和西方作出的估计,不论俄美两国在双边武器控制协定问题上是否取得进展,从现在起10年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将呈衰退趋势,其武装力量同苏联的鼎盛时期相比将不到1 10。
(2)实施核遏制战略颇感力不从心。
俄视核武器为唯一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把准备应付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作为国家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俄提出保持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将核潜力保持在足够水平上,以在未来继续保持核大国的地位。
但今后10-15年俄的核力量将大大削减,海、陆、空三足鼎立的核力量结构将发生改变:远程轰炸机即将过时;核潜艇的数量由苏联时期的62艘减至目前的28艘,而且只有23艘可投入使用;陆基导弹将大部分退役。
俄军事专家预计到2010年核弹头将只有700-1000枚。
新总理基里延科上任后,提出讨论通过《关于发展战略核威慑力量计划的决议》,而落实资金仍是最大难题,新总理也难为无米之炊。
(3)军事改革计划难以推进。
俄今后5年军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和完善战略核力量集团;使武装力量的人数和编制最佳化;用新型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部队;完善武装力量的管理系统。
实现这些计划需要有足够的资金,目前俄经济困难,债务已累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4%。
政府确定1998年国防预算支出为92.76万亿卢布,但资金很难到位,军事改革也很难如期完成。
(二)下世纪初俄罗斯经济复兴困难重重。
(1)确定的经济指标难兑现。
俄政府1997年3月出台了中期经济计划(1997--2000年),提出到2000年,经济增长目标为4.5%-5%,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 -8%,固定资本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提高到22%-24%。
1997年俄独立后经济首次出现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工业产值增长1.9%,通货膨胀率9降为11%。
俄在此基础上把1998年定为经济增长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和4%。
但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使刚刚有点起色的经济受到重创。
年初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以及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等因素,已使俄今年失去70亿美元的预算收入,到年底可能会增加到150亿美元。
5月出现的第二次金融危机,使俄股市大跌,卢布兑美元的汇率超出政府规定的“预警线”。
加之俄缺乏有效的税收监控机制,偷税漏税严重,国家每年因此少收入约130亿美元。
目前国内企业三角债无法解决,拖欠工资数额庞大,资金短缺,投资萎缩等,经济形势严峻。
基里延科接任政府总理后多次指出,俄经济增长已出现停滞。
6月23日,俄政府提出“财政和经济稳定计划”,旨在消除金融市场的紧张形势,建立一种强大的、能在未来免受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冲击的经济。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缓解经济危机非一日之功,俄所确定的经济计划指标难以兑现。
(2)经济改革方针和模式未定。
俄已确定向“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过渡,把增加投资和发展生产放在首位的基本方向。
但面对俄出现的金融危机,由于拖欠工资引发的罢工浪潮,俄新政府不得不走盖达尔、丘拜斯的稳定货币的老路。
为避免金融市场继续动荡和稳定卢布,今年上半年再贴现率已变动6次,由2月初的年利率28%提高到5月27日的150%。
扩大再生产、保障居民福利和就业率的许诺无法兑现。
为缓解金融危机的燃眉之急,叶利钦再次启用丘拜斯,6月17日任命他为同国际金融机构联系的副总理级总统特别代表。
7月13日,俄官方宣布国际金融机构今明两年将向俄贷款226亿美元。
不难看出俄经济仍处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况,目前还没有能力进入经改方针指导下的轨道。
(3)议会和总统选举将干扰新政府工作。
俄定于1999年议会选举,2000年总统大选。
随着选举日期临近,政治斗争将会再度升温并干扰经济建设,增大新政府的工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