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幻灯片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幻灯片

肝大:进行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 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常有压痛(局部隆起 横膈抬高)
黄疸:肝癌晚期,多为阻黄,因癌肿(淋巴结)压迫 或侵犯胆道所致
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 病的临床表现,腹水迅速增加且难治
症状
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 食欲不振、乏力、营 养不良和恶病质
病理
组织学类型: 肝细胞癌(HCC): 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 (90%) 胆管细胞癌(CCC):癌细胞由胆管细胞发展而来 (10%) 混合型:罕见(既有肝细胞癌又有胆管细胞癌成分)
肝细胞癌(HCC)
癌细胞:呈多边形,条索状或巢状排列 其间血窦丰富,无间质成分
胞质:丰富,呈颗粒状 胞核:大,深染,可见多核分裂 血窦:毛细血管化 血供:双重血供肝动脉供血 动静脉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
根据两型异质体的比值可鉴别良恶性肝病,且诊断不受AFP浓度、 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其他肝癌标志物
2.GGT及 GGT2 :与AFP无关,在小肝癌阳性率为78.6% 3.异常凝血酶原(APT):放免法,≥250μg/L(+),PHC 67%
(+),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少数(+),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 诊断价值 4.-L-岩藻糖苷酶(AFu):AFP(-)肝癌及小肝癌(+)>70% 5.其他:酸性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A(ALD-A)、碱性磷酸 酶同工酶I(ALP- I)、乳酸脱氢酶(LDH)、α-抗胰蛋白酶(AAT)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确定,可能因素有: 病毒性肝炎:乙肝(90%HBV感染)、丙肝(5-8%HCV+) 肝硬化:肝炎后(中)、酒精性肝硬化(欧) 肥胖、糖尿病:有数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型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饮用水污染:池(沟)塘中蓝绿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 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现象,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烟、酒;亚硝胺;偶氮芥、避孕药
转移灶症状: 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 胸腔等处,可产生相应症状
伴癌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 症、高血钙、高血脂、类癌 综合征
临床分期
I期:无症状和体征(亚临床期) II期:介于I期与III期之间 III期:有黄疸、腹水、远处转移或恶病质之一者
临床分型
单纯型:临床和化验检查无肝硬化表现 硬化型: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和化验结果 炎症型:有或无肝硬化,但伴有持续性癌性高热
种植转移:少见,腹膜、横膈、卵巢、胸腔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亚临床肝癌: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经AFP普查发现 自然病程:
过去认为3~6月 现在认为至少24个月 AFP亚临床临床症状晚期死亡
10月 8月 4月 2月
症状
肝区疼痛:最常见,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包膜 被牵拉);右叶右季肋区,左叶剑突 下,侵犯膈肌,牵涉右肩或右背;如破裂 出血,产生急腹症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 癌幻灯片
优选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
讲授主要内容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概述
定 义: 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90%为肝细胞癌(HCC)也称肝癌。
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五位 全球超过62.6万/年,新增5.7%。
病死率: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三位,全球死亡59.8万/年。 男:女 = 2.67:1。中位年龄:40-60岁( 中国)。 地 区:82%的病例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占55%。
AFP
◆假阴性:PHC分化程度、分泌时相、类型等(30%) ◆假阳性: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妊娠、活动性肝炎、
◆甲胎蛋白异质体(Fuc AFP):用扁豆凝集素(LCA)亲和双向放射 免疫电泳法,人体血清AFP可分成LCA结合型和LCA非结合型两种 AFP异质体,两者占总量的比值因病而异,PHC结合型比值高于 25%,良性肝病低于25%
注情况,更有助于定性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特点:分辨率高,兼定性与定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平扫—示低密度占位,部分有晕圈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肝癌血清标记物的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 ◆广泛用于普查(早于症状出现前8~11月)、诊断(特异
性)、疗效判断、预测复发 ◆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P
◆ 诊断标准:
●AFP>500μg/L持续 4周 ●AFP>200μg/L持续 8周 ●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排除妊娠、肝炎、生殖腺胚胎瘤
胆管细胞癌(CCC)
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腺样排列(腺癌、单纯癌) 其间血窦丰富,无间质成分
胞质:淡染或透明 胞核:小(癌细胞较小) 血窦:少,间质多
转移途径
肝内转移:最早、最常见 门静脉、肝静脉、胆管(癌栓)
肝外转移:占50% 血行转移:肺、肾上腺、骨、肾、脑 淋巴转移:肝门、主动脉旁、胰、脾、锁骨上
或ALT明显增高
并发症
肝性脑病:终末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占死因1/3 上消化道出血: 占死因15%。
原因: 门脉高压(肝硬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 食管胃静脉曲破裂;晚期胃肠道黏膜糜烂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发生率9%~14%,约占肝癌死因的 10%
继发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显像:临床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筛选方法。
特点: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准确、无创伤 作用:肝癌定位
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 了解肝癌在肝内及邻近器官播散、浸润情况 显示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是否有癌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进出肿瘤的血液,推测肿瘤性质 超声造影(CEUS)技术可实时动态显示HCC微小血管和血液灌
病理
大体形态分型: 结节型:肝脏多有结节性肝硬化改变,结节一般3-5cm, 与周围界限
不清。 块状型:最多见,>10cm为巨块型, 单个、多个或由多个融合成块,
右叶多见,质地较软,中心出血坏死 弥漫型:最少见,癌结节较小,弥漫分布全肝,不易与肝硬化区分 小肝癌:单个直径<3cm、相邻两个癌结节之和<3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