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轴对称”说课稿邢台市第三中学徐燕坤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邢台市第三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五章第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运动方式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并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找到对称点;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概念的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中的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典型图片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4、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过程,采用实践发现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通过对数学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设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相关资料。
三、学法指导我所教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表现欲望。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从图片欣赏出发,以感受、观察、概括、操作、归纳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自主掌握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一个手工袋包括宣纸、A4纸、卡纸若干,针一个,剪刀一把,和少许墨汁等。
课前学具的准备给学生创设了遐想的空间,增加了预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指导思想下,设计情境引入、探究归纳、学以致用、轻松欣赏、课堂小结、课后提升六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从生活中与儿子在一起的一个小片段引入本课。
儿子:妈妈,你看我画的是不是一张比一张好?妈妈:是啊!那为什么最后一张最好呢?让学生跟随情境中的问题一起来体会对称美。
同时多媒体播放:我们生活在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如:树叶、昆虫、日用等等。
初步掌握对称的奥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出对称的作品,装点生活。
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的世界去感受它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进入本课的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
(二)探究归纳本环节是新知的学习,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关概念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因此本节课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
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设计演示导学、联系生活两个环节,其中联系生活环节设计学生举例和动手操作两个活动;轴对称的学习设计类比观察和交流发现两个环节。
强调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第一部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1、演示导学,形成概念在引入的基础上,由多媒体展示本组轴对称图形。
赋予数学生活的气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我以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然后,我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是如何对称的?怎样才能使对称的部分重合呢?此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蝴蝶动画,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定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增加其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完善定义,并引导学生分析定义,加深理解。
2、联系生活,突出重点(1)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明确定义之后,设计活动一:(播放课堂实录)首先请学生列举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说出其对称轴。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列举的轴对称图形基本包括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等腰三角形、正多边形、线段等等。
并能够较准确的说出其对称轴。
此时教师对学生举例加以针对性点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特有的性质,其对称轴至少有一条。
突出了教学重点。
随后我请同学们列举具有轴对称性的实物图片的例子,此时学生列举的大量实例中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多种动植物、艺术作品、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国旗、图标等等,从而把生物、地理、历史等个学科中学到的知识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引进了课堂,掀起了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其中学生还列举了具有轴对称性的英语字母、中文汉字。
此时我不仅强调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还重点谈到其对称之美。
从而让学生体会书写、画图等要美观必须做到规范。
渗透了德育教育。
(2)动手操作、巩固提高为激发学生思维,真正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设计活动二:(播放课堂实录)同学们拿出手工袋,小组配合动手制作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限时完成。
制作过程中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合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有以圆规代替针,利用A4纸做针刺图的,有自带毛笔利用宣纸做印墨图的,有利用卡纸做各种彩色剪纸或折纸的……等等,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制作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展示作品,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等奖项,掀起本节课的又一个高潮。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第二部分轴对称的学习:3、类比观察,形成概念针对学生刚制作的某典型作品如:剪纸。
提问:位于折痕两侧的两个小熊头有什么关系呢?自然将学生带入第二部分轴对称相关概念的学习。
学生会说出关于折痕重合、关于折痕对称等答案,此时我告诉学生: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接着提问:我们该如何给轴对称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概括轴对称定义。
通过类比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清楚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特殊的位置关系,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对称点。
此时,有同学质疑:刚我们做的剪纸是轴对称图形,现在又说两个小熊头是成轴对称的,那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呢?4、交流发现,突破难点学生的提问让教学很自然的过渡到本环节。
我没有直接回复他,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
我仅是拿起另外几幅手工,展示形成对称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同时重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定义,让学生结合定义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
此时给足他们思考、交流的时间,之后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做总结发言。
同时我结合学生的总结绘制表格,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联系。
突破难点。
(三)学以致用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以致用环节。
本环节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第一关:观察下列各种图形,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通过作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
等腰梯形 等边三角形 圆 菱形第二关:△ABC 与△DEF 关于直线m 成轴对称,则∠C 是多少度?点A的对称点是哪个点? 解:学生在理解轴对称定义的基础上,容易得出△ABC 与△DEF 重合,所以点A 的对称点是点D 。
∠C=∠F ,∠A=∠D ,因为∠D= 65°。
所以∠A=65°又因为∠B=4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C=75°。
第一、二关的设计,体现基础,巩固新知,不仅加深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还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关:欣赏这幅风景画,你能找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吗?旨在说明物体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常以其对称美而令人赏心悦目。
第四关:镜子中哪些字母或汉字的像跟它本身一样?(直线表示镜子,字母或汉字所在的平面与镜面垂直。
)旨在说明当一个平面图像和镜面垂直时,这个平面图像和它在镜中的映像构成轴对称关系。
第三、四关,联系生活,结合课本58页读一读中“水中倒影,平面镜呈像”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热情。
(四)轻松欣赏在学生充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目标设计轻松欣赏环节。
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欣赏数学美、感受数学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
在欣赏图片时,教师 口 木 E 目 人 晶 S N 中m适时启发:通过这节课对轴对称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都是具有轴对称性的,很多人将它归功于艺术,实际上它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衡量宇宙间一切美的尺度,是一种创造的艺术。
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带着美好的愿望我引导学生认真的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并帮助他们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展开,完成课堂小结。
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许多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他们不但体现了一种对称美,还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如:----表盘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让我们在课后接着去用心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教师小结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价值。
再次激发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意完成下一环节的题目。
(六)课后提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本环节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必做题:1、课本50页习题1、4。
2、写短文,谈想法。
(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必做题的设计巩固基础知识,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尝试课后探究新问题,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