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目标课件
①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②安全感的需要
“理想的发展”与 “现实的发展”之
间 的距离
③获得新的学习经验的需要
④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需要
⑤担负责任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求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责之一是让儿童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准备。 在考虑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时,必须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社会 生活的需求。
情感领域
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 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认知领域
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评价:
1.克服了以往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目标的表 述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提高了对教育 活动的影响力。
2.过度精细化导致“只见外显,忽略内隐”、“只见目标, 不见儿童”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课程编制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包括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思考:
幼儿园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孩子在童年应该学什么?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了解)
幼儿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知识的发展
课程目标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依据 和来源
1、幼儿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是为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和谐发展而 设置的,为了建立合理的期望,课程编织者必须关注幼儿发展,研究幼儿。
研究内容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教育系统中,幼儿园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构成一种目标 层级关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参见下图)
❖ 目标层级关系
幼儿园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指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追求)
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
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表现性目标强调儿童在具体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化表现,追 求儿童反应的多元化。
❖评价:
1、强调个性化,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2、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 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 表现。
❖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那些情感、态度类的目标。 ❖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
学科、科目
经验
通过学习经验实现自身发展
课程目标 幼儿获得预期的行为 幼儿在幼儿园中所获 幼儿通过学习掌握的人类社
取向
变化
得的全部经验
会文化历史经验
关 注 点 结果、活动后的变化
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讨论:案例(P25)“奇妙的颜色”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感 受颜色的乐趣。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的能力。
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地与同伴交 往。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 预期,决定着幼儿园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与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 组织。
❖ 拟定幼儿行为目标,教师要做到: 1、要具体明确,能观察得到。 2、要明确写出达到目标的条件。
2.生成性目标
添画、制作一本连环画故事书 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有表情地表达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强调在 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 程目标,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
2.生成性目标
这些目标有何特点?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1.行为目标
确立:博比特——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 提出课程科学化,课程目标必须科学化、标准化。——《课程》(1981)
系统发展: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行为目标是学校在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时,根据学生的外显行为、思 维、感情、心理等特点来设置的使学生行为发生改变的教育目标。 新的发展: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课程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课程内容 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 社会经验和人类历史文化
课程实施
集体传递灌输
个性或小组方式
个性或小组方式
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
“不需要提醒,能饭后漱口” “能模仿榜样连贯地完成体操动作” “能分辨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对与错” “能唱3/4拍的歌曲”
3.表现性目标
1、“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 2、观赏花,谈谈自己的发现 3、听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对故事的感受。
表现性目标是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 个性化表现。
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的概念——教学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性目标是课程中预先规定的,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应习 得的知识、技能等,通常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是共同的。
以下三段文字中,你可以确定哪些课程目标?在确立 目标的过程中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关注点:过程 来源:
1.杜威“教育即生长” 2.斯坦豪格“过程模式”——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追求:“实践理性” 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评价:
1、尊重了儿童的自主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 儿童的自主性。
2、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实施难度大。
研究什么?——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要求
各种政策法规 家长的要求 社会生活的变化
3、学科知识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因此,知 识是课程必不可缺的内容。
研究什么?
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幼儿身心发展有什么关系? 各学科领域知识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