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各地贵族养纳食客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看到统治者主导的残酷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的欲望过度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变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无为”的主张
一、提出“无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自然即无为。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6):“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面对当时诸侯纷争,食客们向统治者提出各种以争霸天下为目的的心智诈巧的学说,正是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心智诈巧人为地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而在当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呼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无疑是顺应当时平民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道德经》共81章,其中多章提到“无为”一词,许多章虽然没有使用“无为”一词,但也阐述了无为思想,无为思想在《道德经》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但长期以来,一些对老子了解不多的人,对于无为思想总是存在一些错误的见解。
有一些人认为“无为”是一种消极的主张,因为从字面上讲,“无为”就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可见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态度。
还有一些人的思想比较激进,认为“无为”就是为所欲为,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认真体悟《道德经》,全面了解老子,就会发现,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解都是有失偏颇的。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自然地意思。
诚然,任何思想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老子的无为
思想也是如此。
但其积极的一面对古代及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片面地,甚至错误地去理解它,应全面积极地去理解它,体会它的思想内涵,认识它的重要作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的一面,这是永恒不变的,顺乎自然规律的。
老子在此要我们以“无为”态度来处理世事,行“不言”的教导,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由此才可以成就万物生命。
我们以“无为”之心来做事,在无形之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而刻意的“有为”会违背自然地规律和本性,反而会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在此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无为而治”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加干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幸福,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最终达到“无不治”的效果。
若为政者为彰显自己,刻意让人民上自己设计的轨道,“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则就会使民“争”、“为盗”、“心乱”,反而使国家混乱不堪,远离了自己最初的本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而无不为”,即不违背规律、本性,让其自然发展,最后就可以达到有所作为的目的。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就会使“万物将自化”,“不欲而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主张一切以自然为主,合乎自然地去做每一件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抱着一种“无为”之心去做每一件事,就可以在无形之中达到“无不为”。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在此提到“无”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作用于任何事物。
“无”既然力量巨大,那么“无为”也就非同寻常了,应该就是一种伟大的作为。
“无为”的益处是很明显的,可是天下很少能够做的到。
明明是一种好的东西,天下人很少掌握它,却只掌握那些不好的或用处不大的东西,可悲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做事不能“不为”,也不能“妄为”,而要有“无为”的态度。
要不断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以“无为”之心来为人处世,完全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只有如此,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大事。
取得和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用“无为”,顺应规律,顺应民心,才能使“天下常以无事”,否则就“不足以取天下”。
“为无为,事无事。
味无味。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无为”之心,以顺应自然地态度去作为,才可以有为;以正确的不搅乱的方式去做事,就可以取得成就而没有烦恼。
做事要从小处入手,从易处入手,这样才能完成大事。
从小处入手、从易处入手本身就符合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则,符合无为思想。
这样做事,哪会有办不成的呢?
三、总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虽然无为的思想可以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符合当时平民阶层的利益,但老子的这个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被其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到了汉初的几位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喜好黄老之学,而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后来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亁盛世都因统治者接受了老子的这一政治观,的的确确地出现了
太平盛世的社会。
对于我们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丰富,对各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在这么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里,如何能够保持我们本真的自我,不被所谓的功名利禄所累,如何坚守我们个人高尚的品格,不被世俗的面纱所掩盖;面对欲望知道知足寡欲,为人处事懂得谦下不争,善于守柔不逞强,老子的这些“无为”思想对于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值得深思与学习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