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日期:2008-04-18] 来源:武夷山博客作者:武夷山[字体:大中小]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武夷山文发表武夷山博客/2008年4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2008年4月18日转发(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12期)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也与其独占鳌头的科技力量密不可分。
然而,这个领跑世界科技发展的国家,却并没有完整、明确的科技战略。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武夷山介绍说,由于受到政治体制的限制,可以说美国的中长期科技战略是“既有又没有”。
一方面,美国宪法规定每位总统的最长任期是8年,因此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便难以形成,美国至今仍未出台整体性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透过美国历届政府的科技政策,我们却又能隐约感受到其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动摇的——确保美国在各主要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一点从其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便可看出:美国的科技投资数额向来比日、英、加、法、德、意等六国科技投资的总额还要多;2002财年,美联邦研发预算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估计该年研发实际总支出为980亿美元;布什政府提交的2003财年科研预算草案中,研发投入总额高达1120.47亿美元,比上年度又增加8.6%。
虽然科技发展的整体战略并不清晰,但分析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投资重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科技反恐已经成为美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美国国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早年支持下渐成气候的因特网,都使美国在全球新经济发展中占尽先机。
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已经达到1/3以上。
虽然世纪之交全球信息经济发展放缓,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信息技术仍然是美国科技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03年,布什政府已经计划将本财年用于计算机、软件及技术服务的支出增加到581亿美元,比2002年的498亿美元提高了17%。
对于被称为“21世纪上半叶科技主宰”的生命科学,美国十几年来的强劲投入使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遥遥领先。
在1985年至2001年的16年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年经费增幅平均达到196%。
布什总统在2002年的政府预算案中,又将生命科学研究经费增加了132%。
在成功破解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之后,2002年美国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资助包括蛋白组研究的“生命基因组”计划前期项目,参与启动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
所谓“后基因组”研究,是将对人类生命奥秘的探索,从基因组测序转向基因功能和蛋白质功能的探测。
美国生命科学的研究重心由此发生转移。
美国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研究领域的支持,集中体现出其科技发展眼光之长远。
自1991年开始,美国就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将其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2000年初,克林顿总统宣布为纳米技术研究拨款50亿美元,同年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NNI),并将其称为美国科技研发的第一优先计划。
美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投资也从1997年的1. 16亿美元猛增到2002年的6.79亿美元。
目前,美国在对“国家纳米计划”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 010年要培养80万真正懂纳米科技的人才,纳米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要达到1万亿美元。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对纳米技术的倾力投资是美国继上个世纪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独领风骚之后,为在下一次以纳米科技为先导的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据科技制高点而采取的又一重大行动。
“9·11”之后,美国的科技战略出现了新的变数——反恐。
2002年,反恐成为美国科技界优先考虑的重点,科技反恐战略出台。
科技反恐主要措施包括跟踪和保护可用于生化武器的材料,研制和开发生物反恐药剂和疫苗,改善紧急救援通讯等。
2002年7月,美国国家科研理事会发表的《使国家更安全:科学技术在反恐中的作用》报告中提出,在充分运用现有技术为反恐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要在政府资助下加强中长期反恐技术的科研。
据武夷山介绍,在倾力反恐的大气候下,美国联邦政府再次将研发重点向国防研发转移。
2 002年美国国防科技研究经费已经达到529亿美元,占全年科技总支出的54%,比上一年增长了15.8%。
布什政府又提出在2003年科技开发总预算中,将用于国防的科技开发投资再提高10.1%。
在克林顿政府将科技发展重心转移到民用以后,布什政府重新回风转舵,如此高额的国防科技投入,令人不禁联想起里根时代国防优先的科技战略。
此外,美国政府在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技术融合方面的新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武夷山说:“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发展某一项独领风骚的科技,而是开始不断强调尖端科技的融合。
这说明美国在科技发展理念上已经先走一步。
”2001年底,美国商务部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四大技术融合的问题,包括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认知科学(包括神经科学在内)。
研讨会认为四大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使人类的健康状况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上还处于对新开发技术不断跟进或提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的这种超前意识和做法,预示着它有可能在科技方面将其他国家继续甩在后面。
这次由政府牵头召开的研讨会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尽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科技研究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引导还是相当重视的。
大力倡导融合技术这一例子表明,美国联邦政府不甘心在重大技术的发展方向上完全追随市场意志,它力图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的科技投资方向。
此举不妨视为美国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杨琳)本文引用地址:/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92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2008年4月18日转发论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美国靠什么控制世界?)——读美国科技发展史概要随笔美国靠什么控制世界?不是他的价值观?也不是他的军队?更不是他的跨国公司?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是技术!美国用什么手段拥有了技术?那就是惊心动魄的、超乎所有国家相像的、以军事为目的战略发展计划。
其结果,可谓一箭三雕,即军事巨无霸、技术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
一、曼哈顿工程。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
1942年6月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总部开始设在纽约曼哈顿区,因此叫“曼哈顿计划”。
是美国最高机密。
是美国陆军主导,利用核裂变来研制原子弹。
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迅速按计划制造出了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最后投仍在日本,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最终结束了二战。
“曼哈顿计划”成功的另一个方面是带动美国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这在开始许多美国人都没有认识到这点,后来才大彻大悟。
所以历代美国总统都不断演绎,而且一次次获得惊人的成功,确保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二、阿波罗计划。
即美国太空和登月计划。
美国从1961年开始研究载人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
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开始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工程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计划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其科研成果还带动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全世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测控技术、火箭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医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把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
在经济方面,据统计,在阿波罗计划上投入的每1美元平均带来了5美元左右的效益。
使美国走向巨无霸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而苏联则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三、星球大战计划。
即在太空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名为“反弹道导弹”,实为“部署弹道导弹”。
窥测(诡测)全球,特别是苏联。
1983年3月23日,美国前总统里根发表了血腥味的“星球大战”演说,首次对外宣称“21世纪将在太空建立战略防御系统”.1984年2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国防报告里出现了有关内容。
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并将此项计划扩展到宇宙空间并涉及太空武器。
故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在太空或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反弹道导弹的多层综合防御系统,拦截并摧毁袭击美国的战略导弹。
美国为实施此项计划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
美国国会先后拨出数百亿美元用于研制各种高新技术武器,总共动员了1万多名科学家参与研究、设计和武器制造工作。
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参与了这项计划的部分计划。
美国原打算从1994年开始部署防御计划的部分装置,到本世纪末建成整个防御系统。
全部耗费预计为1万亿美元。
此项计划,如同历史上的曼哈顿工程计划、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一样,目的是彻底拖垮苏联,并推动美国高技术进步。
同时“星球大战”计划也带动了全世界,特别是美国信息技术、定向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发展,而且这些技术不仅能用于改进和更新战略进攻性武器和常规武器,而且还能广泛地应用于一般工业和农业,为振兴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即互联网。
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
1996年10月10日提出将当前网络传输速度提高100至1000倍,以解决国际互联网过分拥挤的问题,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作为增强美国国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手段。
首先用于军事,其次是民用。
其发展战略是:如何是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更加完善,应用也更加广泛,并进一步开放市场、普及民众,推动技术向新的阶段发展,进而使全球实现互联网目的。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这一计划的快速发展。
到2000年,美国信息化建设投资了大约为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