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朱晓红(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是学前教育界研究的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是幼儿社会化进程的第一个台阶。

本文首先探析社会兴趣的内涵,揭示出社会兴趣与幼儿入园焦虑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发挥社会兴趣对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驱动作用,使其对幼儿园里的一切好奇、向往、感兴趣,从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关键词:社会兴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2012年10月9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着重强调了幼儿对群体生活的适应。

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其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每一位小班幼儿都要面临的挑战,亦是一直困扰家长和教师的问题,怎样帮助他们克服程度不同的焦虑,我们可以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弗雷.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中得到启发。

一、社会兴趣的内涵解析阿德勒在其1933年出版的《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社会兴趣理论,“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心理过程,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同伴、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倾向”[1],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它: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包涵兴趣、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等;另一个是目标维度,社会兴趣所指向的目标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2]。

幼儿的社会兴趣是其全部社会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克服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心理条件。

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析它的内涵:(一)个体天生对外界社会感兴趣,有获得社会接纳与认可的需要透过阿德勒的理论,我们了解到社会兴趣是个体的天性,积极的社会兴趣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外界的友好态度和倾向,拥有积极社会兴趣的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的认可,并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中获得满足,获得对自我的——————————————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立项,课题批准号NMGJDXYB003作者简介:朱晓红(1969—),女,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肯定。

同时,消极的社会兴趣会让个体表现出对外界的拒绝与排斥,或是害怕与退缩,从而表现出适应不良的问题。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孩子为了获得表扬,会积极地做出一些被期待的、正面的的行为举动去迎合家长。

进入幼儿园后,小朋友之间有了模仿和竞争,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同时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与认同也让幼儿感到满足和兴奋。

这样的反映是天生的,自发的,亦是家长和教师应当把握的教育契机,顺应儿童这一天性实施的教育将会获得极大的成效。

(二)亲子依恋是幼儿社会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前提阿德勒断言当婴儿坠地,开始与外界接触时,社会兴趣就开始发展,母亲是第一个与社会兴趣有关的人物。

要使个体形成高水平的社会兴趣,就要及时准确地察觉到婴儿个体的需求,根据需求培养亲子关系,并在亲子依恋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个体对外部人群、外界社会的兴趣。

可以说,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自身以外的人,第一个自身以外的环境因素。

对母亲的微笑是第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行为,也可以说社会兴趣的第一个表现形式。

母亲与婴儿形成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基本决定了婴儿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兴趣。

婴儿首先对母亲产生依恋与兴趣。

在母亲的正确引导下,逐渐习得一些生活需要的、程度适宜的社会技能,这些技能便具有社会的意义。

安全的亲子依恋赋予了生活在家庭中的儿童的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将成为儿童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心理资源。

(三)社会兴趣影响个体面对外界环境与生活的态度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决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兴趣对幼儿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情绪情感及生活风格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3]这表明社会兴趣本身是个体社会性状态与水平的心理根源。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兴趣发展程度较高,他就会对自身、对同伴与他人、对周围的社会环境都产生兴趣和欲望,并会用信任与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同伴与环境,对生活与社会群体抱有一种乐观的、向上的态度,并懂得恰当的处理分离与团聚的情感。

阿德勒说,“人之所以朝向无用的生命发展,就是因为缺乏社会兴趣。

”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这套形成模式可以说早期教育的成果,会跟随孩子一生。

二、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影响其入园焦虑的程度社会兴趣作为个体的一种态度体验,同样具有人类情绪情感的适应功能。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促成儿童社会兴趣的自然发展,更要驱动他们乐于探索外部环境,使其成为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入园适应焦虑问题。

而所谓幼儿入园焦虑是指其刚进入幼儿园时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生理、身体方面、情绪情感方面以及交往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不正常反应[4]。

研究表明,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最先影响的就是幼儿入园这一重要的行动,幼儿入园焦虑会因其社会兴趣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表现不同。

(一)缺乏社会兴趣的幼儿会产生重度入园焦虑社会兴趣是个体面对新环境的心理准备和意识前提。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获得并拥有面对幼儿园这一新环境的勇气和能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小班幼儿参与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的第一步。

但是缺乏社会兴趣的幼儿,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拒绝接触任何新环境,一提到进入幼儿园就会立刻躲闪和拒绝,并迫切的要求离开。

这类幼儿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活动,对于新的环境和挑战甚至不敢去尝试和触碰。

一旦进入幼儿园,会表现出持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游戏活动、嚎啕大哭扰乱活动、攻击老师拒绝安慰,同时还会表现出拽门、撞墙等一些攻击或自虐行为。

(二)社会兴趣发展水平低的幼儿会产生中度入园焦虑前面说过,亲子依恋的形式与状态,直接影响到幼儿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具有低水平社会兴趣的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时表现很落寞,他们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表现自己的焦虑,只会从心理表现出一种持续的排斥情绪。

对新环境不反抗也不接受,大部分情况单独自处,不参与活动,不哭不闹。

对新环境没有兴趣和热情,缺乏融入新环境的技巧与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和熟悉,才能逐渐开始接受幼儿园的新生活,但是这种长期的拒绝与不适应,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阴影。

(三)社会兴趣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入园会产生轻度入园焦虑社会兴趣发展良好的幼儿,具备的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形式,他们能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分离,能正确面对新环境和新人物。

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会表现出短暂的害怕和焦虑,但是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开始对新环境中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探索与尝试活动。

这类幼儿可以认为是没有入园焦虑的。

高级的社会兴趣水平,使得他们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并试图从新环境中获得认可和肯定。

具有高级社会兴趣的幼儿,希望获得自己身边的人的认可,会努力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

社会兴趣就是他们此时的表现的心理基础与动力。

因此,对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加油,要比生硬的提出要求和规则有效的多。

此时的小班幼儿最希望获得新环境与新群体的认可,对于要求和束缚会产生焦虑和惧怕。

三、关于培养幼儿社会兴趣以缓解其入园焦虑的建议虽然每位儿童生而就有社会兴趣,但后天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却使之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尽管幼儿入园焦虑问题产生的的原因很复杂,可这其中一定离不开幼儿入园前后的生活经验,而其心理赖以发展的全部经验皆源于家庭和幼儿园。

(一)家庭教养方面1、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为高级社会兴趣的形成做好准备个体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具有连续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社会兴趣的倾向最初是非常薄弱的,必须经过母亲及时的、合理的激发和培养才能有形成发展的可能。

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建立是家庭养成社会兴趣的基础,母亲是在这中间发挥着主要作用。

只有婴儿首先与母亲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并以此为中介开辟认识和接触外部世界的道路,婴儿才能对自己以外的外界人物、事物感兴趣,有心理依恋和交往倾向。

2、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让幼儿体会多元人际互动的乐趣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益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

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满足孩子爱和归属的需要,用一种符合儿童精神世界的方式与其沟通,使幼儿领会父母的期待、要求。

父母要共同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同时争取来自亲戚朋友的社会支持,而避免幼儿长期只由父母、或保姆专人看护,因为这样会大大局限幼儿与外界人际交往的机会和范围,一定程度限制了幼儿对外界人群的接触与感知,使得幼儿对看护者以外的人缺乏信任感,当进入新环境后,有可能会觉得其他人都对自己不利,没有安全感。

特别是如果看护者本身社会兴趣水平就不高,总是害怕外人会欺骗、危害幼儿,就会使得幼儿难以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生活。

提倡多人看护,可以使幼儿感知多个外界因素,每个看护者的性格不同、社会兴趣水平不同,就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人际感触,幼儿对每一个看护者都持有信任感,当面对教师时,就不会因为害怕而不敢接触,而会试图与教师、同伴发生互动。

3、扩展幼儿接触社会生活的范围,培养幼儿对外界社会生活的兴趣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幼儿的心理具有吸收力。

在生活中,不断的感知、模仿是幼儿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多元的信息刺激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细胞的发育成熟。

感知到的信息与资源种类越多、越丰富,幼儿的感知能力与水平发展就越丰满,越多样。

带幼儿旅行,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生活,能够直接激发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习得新的方法与技能,社会兴趣就会逐渐形成。

在面对和进入新环境时,幼儿就不会因害怕而焦虑、退缩,反而会想办法尽快适应。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状态,幼儿园教育要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唤醒儿童社会兴趣不断发展,以促进幼儿将这种积极的社会兴趣广泛迁移到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战胜入园焦虑的困扰,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进而为其将来的社会适应打下最初的成长基础和动力储备。

1、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马斯洛认为个体具有一切生物都有的、能体现生命本质的生物特性---“充分发挥机能”,每一个儿童在生命早期会极大地表现出朝着“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前进的趋向,要达到充分发挥机能,就需要良好环境的诱发,使个体的实现由潜在的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5]。

创设益于幼儿包括社会兴趣在内的生物潜能实现的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