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诗陶渊明答案

杂诗陶渊明答案

杂诗陶渊明答案【篇一:陶渊明的杂诗】陶渊明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赏析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

读陶渊明的这《杂诗》第五首(“忆我少壮时”),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

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

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

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

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篇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壬》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

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

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

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

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

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诗歌鉴赏】杂诗八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 让作者“悲凄”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前六句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答案答案及简析1. a “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

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3. b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

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b项偷换了概念。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答案【诗歌鉴赏】1. ①身边没有知己,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心中的感慨无人诉说。

②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自己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2. 前六句写太阳沦落西山,清冷的月亮升到空中,寒风吹入房内,枕席分外冰冷,渲染出一派凄凉、悲愁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有志难酬、孤独愁闷的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

(4分。

分号前后各2分,只答出“渲染凄凉的氛围”和“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即可得满分)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②高风:指秋风。

③晚,指晚秋。

1.首联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

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古典诗词鉴赏题型解题方法:分析典故运用型1 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

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

(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

(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滕王阁诗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特点:高“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