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及根尖周病
6)迟缓优杆菌(Eubacterium lentum)
革 兰 阳 性 杆 菌 , PYG 肉 汤 培 养 物 细 胞 大 小 为 0.2~0.4×0.2~2.0μm,呈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专性厌氧菌。在马血琼脂表面形成直径 0.5~2mm、圆形、低 凸或凸起、暗淡无光或有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 呈缺楔状或边缘整齐的菌落,可见带斑纹的外观 葡萄糖肉汤培养物呈中度混浊,有细小而光滑的沉淀酸产物为 乙酸,亦可检出微量的乳酸或琥珀酸,但无H2产生。 不发酵碳水化合物。不水解七叶苷、马尿酸盐和明胶。可还原 硝酸盐。可从精氨酸产氨 主要定植在肠道,常分离自人的粪便,亦可从脓液、血液中检 出,偶尔也分离自正常口腔中
厌氧菌 LPS的致病机理:
通过与组织细胞膜结合直接产生对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 激活B淋巴细胞,介导根尖的免疫损伤;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炎 症介质,从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通过Ca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加重疼痛和炎症反应 诱导IL-1、TNF等细胞因子。IL-1和IL-6对炎症细胞有趋化作 用,IL-1可剌激破骨细胞的形成 介导和加速骨质吸收和炎症过程 激活胶原酶 激活凝血因子-Ⅶ (产生疼痛) 酶 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酶、溶纤维蛋白酶等 代谢产物 氨、H2S、吲哚、有机酸
牙髓和根尖周病
二.细菌病因学的证据
Milier等(1890年) 证实在人的坏死牙髓组织中有细菌存在 ◆Kakehashi(1965年)动物实验 在无菌条件下 ↓ 钻开实验鼠髓腔暴露于口腔中 ↓ ↓ 普通鼠磨牙 8天内均发生严重的牙髓炎、 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 无菌鼠磨牙 42天内基本未见牙髓的进行炎症反应、手术 伤口很快愈合
5)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
有五个亚种:动物亚种梭形亚种、具核亚种、多形亚种和文 氏亚种 革 兰 阴 性 杆 菌 。 葡 萄 糖 肉 汤 培 养 物 细 胞 0.4~0.7 × 3~10 µm2、末端呈梭形或尖状,常常在菌细胞 中见到中央肿胀和革兰阳性的胞内颗粒。无菌毛和鞭毛。细 胞壁肽聚糖的主要成份是羊毛硫氨酸 专性厌氧菌。培养物带有恶臭味 生化反应不活泼,不转化乳酸盐成丙酸盐,可产生吲哚和 DNase,但未检出磷酸酶。大多数菌株产生 H2S。对人和动 物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
定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牙髓和根尖周病是发生在牙髓组织和根尖周膜及牙槽骨的疾 病的总称,牙髓和根尖周病与龋病一道被称为牙体牙髓病 牙髓是牙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 内,借狭窄的根尖孔与根尖周组织相连。牙髓由细胞(牙本 质细胞、成纤维细胞、防御细胞和储备细胞)、细胞间质 (胶原纤维、不定形胶状基质)和细胞间液组成 牙髓的基本功能: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向牙本质细 胞提供氧、营养物质及牙本质液);传导痛觉;修复性牙本 质形成、炎症反应 根尖周组织指根尖部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 槽骨
3.经血源感染
血流中的细菌进入受到创伤或病变的组织中, 被称为引菌作用,牙髓的血源感染途径被归 于引菌作用 因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循环在创伤的 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定值,继而引发感染
l主要病原菌
58个感染根管内细菌的检出率(%) 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 具核梭杆菌7(12) 迟缓优杆菌6(10) 变形梭杆菌2(3) 粘液优杆菌3(5) 坏死梭杆菌2(3) 放线菌菌种 3(5) 口腔普氏菌5(9) 溶齿放线菌※11(19) 中间普氏菌※19(33) 迈氏放线菌6(10) 颊普氏菌 4(7) 双歧杆菌菌种4(7)
现代研究提示:厌氧菌是优势病原菌,混合菌感 染导致的炎症程度比单一细菌感染更严重,患者 血清中厌氧病原菌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临床 抗菌治疗有效。牙髓和根尖周炎症反应的严重程 度,与牙髓暴露的时间和根管中细菌的数量有关
三、感染途径
牙髓和根尖周感染为内源性感染,细菌 感染的途径主要是:
经牙体感染, 经牙周感染 经血源感染
1.经牙体感染
最常见的牙髓和根尖周感染途径 ,包括龋病、外伤性牙折、 牙的隐裂、楔状缺损、磨损及发育畸形等牙体疾病引起的牙 本质小管或牙髓暴露 产酸和产水解酶类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细菌)侵入暴 露的牙本质小管(管壁脱矿、管腔扩大),引起牙髓的损伤、 炎症反应和坏死。牙髓坏死后根管成为一个含有多种细菌的 感染根管,细菌及毒性产物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侵入根尖 周组织,最终导致根尖周感染。根尖周感染主要继发于牙髓 感染
3.致病机制
1)毒性因子
菌毛、荚膜、菌毛与粘附有关。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 一层与细胞壁牢固结合的粘液性物质,具有自身防卫和细胞 毒性作用 外膜蛋白( Outer Membrae Protein,OMP)在细菌定植、 繁殖(摄取营养成份)、毒力和抵抗环境有害物质等方面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P.endodontalis ATCC35406 两 种 膜 蛋 白:OMP-Ⅰ和OMP-Ⅱ 内毒素( Lipopolysacchrides,LPS)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 壁脂多糖,低分子的强抗原物质,有强的渗透性。可诱导人 牙 髓 细 胞产 生 多 种细 胞 因 子和 机 体 的特 异 性 免疫 反 应 。 P.endodontalis 的 LPS 可诱导 IL-8 的高表达。 LPS 的活性 与细菌的数量,以及临床的疼痛、炎症有关
2)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
改变局部微生态环境( Eh PH ) 协助粘附定植 提供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增强相互的毒力 干扰宿主的防御力
3)诱发宿主免疫性炎症反应
抗原性 菌细胞、内毒素等代谢产物可诱导牙髓和根尖周组 织的免疫反应 渗出液和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升高 丝裂原性 内毒素和菌细胞蛋白介导,促B淋巴细胞和T淋巴 细胞分裂 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病变组织中,存在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IL-1 、IL-2 、IL-6 和肿瘤坏死因 子 ( TNFα、TNFβ),证实细菌及其产物可诱导宿主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 IL 和TNF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P.buccae 和P.oralis具有较强的诱发巨噬细胞产生炎性递质
六.主要病原菌介绍
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Sundquist(1976 年)从感染根管中分离的一种产黑色素 的革兰阴性厌氧杆菌被命名为牙髓类杆菌 ( Bacteroides endodontalis),Shah (1988年 )将牙髓类杆菌和牙龈类 杆菌、不解糖类杆菌重新命名为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 单胞菌和不解糖卟啉单胞菌 肉汤培养物的大多数细胞为0.4~0.6×1.0~2.0µ m大小的短 杆菌或球杆菌。无芽胞、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电镜下可 见膜泡、荚膜和黑色素颗粒。膜泡游离于细胞外,以泡状堆 积于细胞周围;荚膜在菌细胞表面,由细胞 外膜、胞质周 隙(肽糖层)和内膜(细胞质膜)构成;黑色素颗粒在细胞 内,电子密度较高,其化学成分及作用不清楚。无菌毛难于 附着在口腔软组织
2.经牙周感染
牙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牙髓感染的危害因素,而牙 髓及根尖周组织的病变又是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的危 害因素。由牙周途径导致的牙髓感染称为逆行性感 染,所引起的牙髓炎称为逆行性牙髓炎 (retrograde pulpitis) 牙周病变位的细菌可经根尖孔或根尖区侧支根管进 入牙髓或根尖周组织,引发感染
2.病原菌的特点
正常菌群的易位是重要启动因子 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Prevotella intermidia and Peptostrep.micro P.intermidia and P.oralis A.odontolyticus and Peptostrep.micro Bifidobacterium spp and Veillonella 细菌类型与感染途径和病灶位的差异有关 致龋菌和牙周病原菌与牙髓和根尖周感染有关 根尖周炎多为牙髓病的继发感染 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有关 细菌学研究的困难性
专性厌氧菌,生化性状不活泼,可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主要 终末酸产物是正丁酸和乙酸。可产生β-内酰胺酶 不仅可诱导牙髓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也可诱导 根尖周组织产生细胞因子和免疫反应,激活细胞的纤溶酶原 激活系统 Bogen和Slots(1999年)采用PCR技术,分析20例有或无临 床症状的难治性牙髓病患者的封闭性根尖周损伤位的四种产 黑色素厌氧杆菌,仅一例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患者有中等 疼痛感,无一例检出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以及被认为 是感染根管特异病原菌的牙髓卟啉单胞菌。但从患者三个龈 下样本中发现牙髓卟啉单胞菌(检出率为40%),其中一名 患者还从唾液和累及牙的龈下样本中检出该菌
2) 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大多数菌细胞为0.4~0.7×1.5~2.0µ m大小的短杆菌 在血琼脂表面形成直径0.5~2.0mm、圆形、低凸、半透明、 表面光滑和溶血的菌落。48小时菌落可能呈灰色、黄褐色、 黑色。在溶血琼脂上菌落色素的产生较全血琼脂快,可见砖 红色荧光 葡萄糖的肉汤培养物混浊状,伴有光滑或粘稠的沉淀,其最 终pH为4.9~5.4 产生吲哚,水解明胶,发酵葡萄糖和蔗糖、不水解葡聚糖。 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 要定植于龈沟,也可从唾液、牙石和其它牙斑标本中检出。 该菌是妊娠期龈炎的主要病原菌。该菌还可从冠周炎、拔牙 后感染、感染根管以及头、颈和胸膜感染标本中分离到
1.主要病原菌
产黑色素普氏菌2(3) 丙酸丙酸杆菌2(3) 普氏普氏菌 3(5) 疮疱丙酸杆菌8(14) 拟杆菌菌种4(7) 二氧化碳噬纤维菌8(14)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 微小消化链球菌※17(29) 韦荣菌菌种 4(7) 厌氧消化链球菌 2(3) 孪生球菌属Gemella spp.2(3) 麻疹孪生球菌 4(7) 葡萄球菌菌种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