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防治(刘承统)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防治(刘承统)PPT课件
21
其他变态反应:
➢血 管 神 经 性 水 肿 : 波 及 呼 吸 系 统 或 脑 部 时 可 危 及 生 命,多数由青霉素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与其他变态反应同时出现 ➢接触性皮炎:与链霉素、青霉素等抗菌药经常接触 ➢光敏感或光毒型:四环素、氟罗沙星、洛美沙星、
司氟沙星、依诺沙星
2021
22
局部:
➢肌注局部疼痛、硬结:青霉素钾盐、林可霉素类 ➢ 静脉炎:红霉素、环丙沙星乳糖酸盐 ➢ 吸入药物上呼吸道刺激:氨基糖苷类、 两性霉
素B
2021
15
其他毒性反应:
➢骨骼、牙齿损害: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灰婴综合征:氯霉素 ➢心脏损害: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氟喹诺
酮类
➢戒酒硫样反应:头孢哌酮
➢治疗矛盾和郝氏反应
➢糖代谢紊乱:加替沙星
2021
16
过敏敏性性休休克克::
➢表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微循环症状,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
➢多数在30min内发生
➢药物:青霉素最常见,氨基糖苷类
➢机制:Ⅰ型变态反应
➢防治: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青霉素皮试,
首剂青霉素后观察30min,就地抢救,
肾上腺素首选
202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其防治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临床药学部 刘承统 副主任药师
2021
1
概述
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概念
2021
2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ADRs)
一般指在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导 致机体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或不利的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
础疾病者、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
➢ 预防:给药个体化、滴速适当、尽量避免鞘内给药
2021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八对脑神经损害
➢表现:
耳蜗损害:耳饱满感、耳鸣→耳聋(高频) 前庭损害:眩晕、头痛→平衡失调 ➢药物: 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多粘菌素、米诺霉素
➢预防:
给药个体化,TDM,老年人与儿童少用 及早发现(电测听)
2021
17
变态反应
➢ 最常见者为皮疹 ➢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再障、接触性皮炎
2021
18
皮疹:
➢表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多见, 也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表现 一般持续5-10天,停药后1-3天内迅速退清
➢药物:各类抗菌药均可引起,以青霉素、链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磺胺药多见
关于变态反应的几个重要问题:
➢青霉素皮试液应为:青霉素G 或青霉噻唑-多赖
氨酸
➢青霉素皮试仅预测I型变态反应
➢头孢菌素皮试意义未获肯定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发生率<10%
➢青霉素皮试阳性或非严重过敏反应者,在
确有指征并严密观察下可2以021 应用头孢菌素
23
二重感染
➢ 是抗菌药应用过程中由交替菌引起的感染(此消 彼长)
2021
19
药物热:
➢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 ➢表现:感染症状缓解后发热,
可伴皮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临床医生常常“抱薪救火”
➢ 潜伏期多为7~12天
2021
20
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青霉素者 ➢表现: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机制:Ⅲ型变态反应
2021
8
视神经损害
➢表现: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 ➢药物:氯霉素、乙胺丁醇、链霉素、磺胺药、
四环素 ➢多见于较长期和较大量应用
2021
9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 表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呼吸肌麻痹 ➢ 药物: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
林可霉素类 ➢ 机制:与钙离子竞争结合部位,乙酰胆碱释放受阻 ➢ 常见于大剂量快速滴注,胸腹腔内局部应用时
尽管不列入不良反应,但牢记抗菌药物滥用对 机体和群体的危害
2021
4
毒性反应
➢ 定义: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功能异常 组织、器官 等病理改变
➢ 与剂量相关 ➢ 毒性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 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
给药局部等
2021
5
肾脏:
➢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毒性常见 ➢表现:轻重不一,蛋白尿、管型尿→肾功能不全 ➢药物: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类、
肝功能异常(有或无症状) ➢药物:四环素、红霉素酯化物、酮康唑、磺胺药、
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氯霉素、两 性霉素B、氟喹诺酮类(曲伐沙星)、其它
2021
12
血液系统: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 啶、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两 性霉素B
➢贫血:氯霉素、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磺胺药、呋喃类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ADEs)
指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医学情况,包 括症状、体征、实验室异常以及死亡等;
可由药物引起,亦可由固有疾病或新并发症引 起;这一概念多用于药物临床评价。
2021
3
➢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二重感染
后遗反应等
➢ 耐药性
亦有将细菌产生耐药性列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者,但耐药性发生是药物与细菌间而非药物与机体 间相互作用;
2021
10
周围神经炎
➢ 表现:口唇及手足麻木,头昏、面及头部 麻木→四肢肌力减退
➢ 药物: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异烟肼、 乙胺丁醇、硝基呋喃类
➢ 机制:钙离子缺乏、VitB6缺乏、直接刺激
2021
11
肝脏:
➢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害 ➢表现:轻重不一,恶心、纳差、黄疸、肝肿大、
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 磺胺药
➢预防与处理:
给药个体化,TDM,定期随访肾功能、尿常规 调整剂量→停药
2021
6
中枢神经系统:
➢ 表现:头痛、头晕、失眠、烦燥、焦 虑、幻听幻视、
忧郁、定向力丧失、肌阵挛、 癫痫、惊厥、 昏迷等 ➢ 药物: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异烟肼 、
氯霉素 ➢ 机制:直接刺激、 GABA受体竞争性抑制 ➢ 常出现于用药剂量大、肾功能不全、合并CNS基
➢凝血机制异常: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哌酮、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NTT侧链、抑制肠道产Vit K菌群等 )
2021
13
胃肠道:
➢表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 ➢多数口服药物及胆汁浓度高药物,如: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药、 氟喹诺酮类 ➢机制:化学刺激、肠道菌群失调
202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