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说明文阅读中考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善于找准说明对象及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3、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5、善于把握结构形式。

6、善于完成开放性试题。

学习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

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

不同文体,阅读起来自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

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二、出示学习目标:(见幻灯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三、自主学习1、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哪些类型?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的是什么?3、常见的说明顺序包括哪一些?4、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哪一些?5、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6、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有哪些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以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答案,查漏补缺,形成统一答案。

(2分钟)(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由原因到结果;(4)由浅入深;(5)由现象到本质;(6)由表及里;(7)由整体到局部;(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注意: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及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⑥、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跟踪训练①、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松鼠不敢下水。

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象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②、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据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5、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8、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9、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看云识天气》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五、当堂检测:检测一下,看看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都掌握了?(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龙卷风是底层大气中最强的小尺度涡旋系统,具有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

它从雷雨云的底部向地面垂下一个弯曲的云柱,上大下小,远远看去,如同○1象鼻..在空中游动。

由于强烈的吸力和旋风,○2“象鼻..”所到之处,地面上的沙石、碎片、尘土和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各种物体,都会被抛到半空,飞舞飘移。

在水面上则吸起高大的水柱,四周浪花飞旋。

几分钟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留下的是一场灾难:树拔车翻、墙断屋破、人畜伤亡。

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

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

1、本段文字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是;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2、文中○1、○2处加点的两个“象鼻”的意思是:○1大象的鼻子、○2指龙卷风3、文中详细介绍了龙卷风的巨大威力,略写了龙卷风的奇特外形4、画横线的文字,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将龙卷风的威力说得更具体、更确凿、更可信(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1)我们知道,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气体,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和下造成的。

臭氧处于地球上空约10—50公里的平流层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面约20——25公里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

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掉”90%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避免了紫外线对人体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

(2)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1%。

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7%,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出现了臭氧“空洞”。

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

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科学家们还发现,目前甚至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

(3)影响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即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

如火山喷发可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

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生活、机动车辆等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的被分解成氧分子,也可使臭氧含量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