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由 P= = = 故答案为:D。
=ρhg 可 得 , 该 石 料 立 于 水 平 地 面 上 时 对 地 面 的 压 强 ,D 符合题意。
【分析】A、根据图乙和 m= 即可求解;B、根据 F 浮=G-F 拉 求解;C、根据图乙和 阿基米德 原理求解;D、先根据图乙求出物体的高度,再根据 P= 求解。
14.如图所示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从作用点起,垂直斜面画线段,在线段的
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力的示意图要把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画出来;注意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
=1400N-900N=500N,B 不符合题意;
C、由
可知,石料全部没入水中所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石料的体积,即 V=V 排
=
=
=
,石块的密度 ρ 石
==
=
,C 不符合题意;
D、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刚浸入水中到全部没入水中,所需时间 t=4s-2s=2s,已知石料的
下降速度为 v=0.5m/s,所以石料的高 h=vt=0.5m/s×2s=1m,
垂直于接触面.
15.下列结果中,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 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 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 D.“蹦极”运动中落到低处的人被绳拉起 【答案】B 【解析】 因为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而 A、C、D 均是由于弹力产生的效果, 而 B 是由于重力产生的.故选 B.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质量在 0.2kg 左右。受到的重力在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
B、初中生的体重在 500N 左右,一楼到三楼的高度在 6m 左右,人从一楼上到三楼做的功
约为
左右,故 B 符合实际;
C、标准大气压约 1×105Pa,故 C 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 1s,跳动 100 次的时间在
5.一重为 G 的立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 力的大小为 F(F<G),则木块所受重力与地面对其支持力的合力 F 合( ) A.可能为零
B.一定小于 G,方向一定竖直向上 C.可能大于 G,方向可能竖直向下 D.一定等于 F,方向可能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G、竖直方向的力 F、地面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N,
4.初中毕业体育考试项目有长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跑的考生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作用 B.立定跳远时用力蹬地快速跳起,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推出后的实心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考生对实心球做了功 D.考生坐在水平操场上静止休息时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考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解析】赛跑到达终点时,人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人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 用,故 A 错误;立定跳远时,脚要用力向后蹬地,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B 错误;推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过程中,推力已经消失,故手的推力没有做功, 是由于惯性在运动,故 C 错误;考生坐在水平操场上静止休息时,受到的重力和与地面对 考生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符合二力平 衡条件,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 D 正确,故选 D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力学
1.如图所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A.
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
B.
吊在天花板下静止的电灯
C.
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小车
D.
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的改变,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而方向不变; (2)速度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方向改变; (3)速度大小以及方向都发生改变; 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A、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速度和方向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符合 题意; B、吊在天花板下的静止电灯,由于处于静止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 不变,不符合题意; C、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小车,速度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速度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 意. 故选 A.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可从结果出发进行判断: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时,即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或者方向改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
16.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 G=2.0N,弹簧测力计 A、B 的示数分别为( )
A.0N 2.0N
B.2.0N 2.0N
C.2.0N 4.0N
D.2.0N 0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左图中,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对弹簧的拉力大小,其示数为 FA=G=2.0N,此时弹簧静止, 受平衡力作用,弹簧测力计左端受到固定物体对其的拉力与重物对其的拉力为一对平衡
作用效果是存在的,故 D 错误,故选 A.
10.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 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墙对弹簧的拉力
C.弹簧对手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即弹簧的弹力,施力物体为弹簧,因为是手拉弹簧,受力物体是手,
1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正常初中男生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的是
A.6N
B.60N
C.600N
D.6000N
【答案】C
【解析】
中学生男生的质量一般在 60kg 左右,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重力
G mg 60kg 10N / kg 600N ;故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 600N;故初中男生在
地球表面所受到的重力最接近 600N;故 ABD 错误;C 正确;
D. 该石料立于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2.8×104Pa
【答案】 D
【解析】【解答】A、石料没有浸入水中时,钢绳的拉力 F=G=1400N,所以石料的质量
m= =
=140kg ,A 不符合题意;
B、当石料全部浸入水中时,钢丝绳的拉力 F 拉=900N,所以石料沉底后所受浮力 F 浮=G-F 拉
9.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与物块相连,一起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用手对弹簧上端施 加 5N 竖直向上的拉力,物块没有被提起来.则
A.弹簧对手的拉力大小也一定是 5N B.弹簧对手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 C.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相同 D.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所以弹簧对物块的拉力没有产生作用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用手对弹簧上端施加的拉力与弹簧对手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 A 正确;手对弹簧的拉力作用效果使弹簧发生了形变,故 B 错 误;物块对弹簧的拉力和手对弹簧的拉力的作用点分别作用在弹簧顶端和下端,即作用点 不相同,故 C 错误;物块没有被提起来,是因为受到的合力为零,但弹簧对物块的拉力的
左
右。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能对生活
中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计,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7.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为 符合实际的是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重约 100N 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做的功约 3000J C.标准大气压约 1×103Pa D.多数人脉搏跳动 100 次用时约 15min 【答案】B 【解析】 【详解】
故 ABD 错、C 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弹力的概念,明确弹力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关键。
11.一物体在地球上的 重力为 20N,该物体可能是( )
A.一只蚂蚁B.一头猪C.一源自大象【答案】D【解析】
D.一只鸡
根据 G=mg,可得
,2kg 可能是一只鸡,一只蚂蚁的质量太小,一头
猪和一只大象的质量均太大.故选 D.
左
右,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能对生活
中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计,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8.要想学好物理,学会估算很重要。下列对身边的物理量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8dm B.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 150N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m/s D.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 37℃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只手掌的宽度约为 10cm,物理课本大约是 26cm,故 A 错误;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50kg,体重大约是 G=mg=50kg×10N/kg=500N,故 B 错误;人步行的速度大约 1m/s,故 C 正确;人体正常体温是 37℃,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 25℃,故 D 错误,故选 C。
3.如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 0.5m/s 的恒定速度下 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阻力,g= 10 N/k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料的质量为 140 kg
B. 石料沉底后所受浮力为 500N
C. 石料的密度为 1.8×103 kg/m3
2.在学习物体受力分析时,小东对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受力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F3 是物体受到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