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赵 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收束全文
第四段------ 承上启下,总结历史教训(反面论证)。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10
结构 梳理


在总

分 )

赂 (总分) 秦 力 (第二段) 亏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副词,仍然,还
-
30
一词多义
•终
• 终继五国迁灭

副词,终于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终
-
31
一词多义
•始
• 始有远略

名词,起初
• 始速祸焉

副词,才
-
32
一词多义
•向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
33
一词多义
• 较秦之所得
•得

动词,获得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大患
赂 秦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亏 ,
比 奉繁
侵急
破 灭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之 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名词,兵器、武器
• 而秦兵又至矣
•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
-
27
一词多义
•暴 • 暴霜露 •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
28
一词多义
• 以地事秦
•事

动词,侍奉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
29
一词多义
• 犹抱薪救火
•犹

动词,像,好象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 •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
24
词类活用
• 1、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 • 一天天地 • 一月月地
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
-
25
• 3、形容词作动词 • 不能独完 • 保全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坚持到最终
-
26
一词多义
兵 • 非兵不利
•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合,得当
•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消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之下矣。
-
14
拓展阅读
-
1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苏辙
-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何仲默
《六国论》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13
必• 背名句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
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6
1.父子两人的共同观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人不同的观点是: (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弊在赂秦
(2)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
17
洵文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 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 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 法吗?为什么?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 • 鉴前世之兴衰,明当世之得失。 • 读史以博古,以通今,以通政,以通事,
以知道。
-
1
六 国 论苏


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
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
18
课后文言基础知识巩固
-
19
文言实词
-
20
通假字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
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
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
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
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
古义:以至于
今义:连词
-
22
•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
23
• 7、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古义:这样以后 •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
3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作文的主要目的:"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
之于今"。
-
4
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字词读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
5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强 楚—大 齐—富
-
6
研读课文 思考问题
( 第 一 段 )
不 赂 (分总) 者 以 赂 (第三段) 者 丧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 过 渡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 分
(递 进)
总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11
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 写作目的。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 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 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 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