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IVIG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应用
IVIG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应用
• 相当多的患者需要延长治疗时间,但应尝试减少剂量以发 现患者是否仍需要静脉注射(良好的实践点)
• 维持治疗的频率应以个体反应为指导,因此典型治疗疗程 为每2-4周1 g/kg或每4-8周2 g/kg(良好实践点)
其他国际指南,如: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学会亦推荐IVIG作为一线治疗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8, 15: 893–908
• 儿童,应使用IVIG作为一线治疗(C级)
• IVIG后病情好转,再复发的患者,应优先接受第二疗
• IVIG对IVIG第一疗程无反应的患者,可以尝试第二疗程
1.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8, 15: 893–908 2.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ance for myasthenia gravis using RAND/UCLA appropriateness method. Liu et a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ation 2017;4:54-60;
感染是免疫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
血浆置换 激素
MG常用药物注意事项(未标注内容源自各产品说明书)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IVIG比PE更安全1;伴有感染的MG患者禁用PE2 儿童:生长迟滞,骨化不良,易患感染2,IVIG是免疫抑制剂的好的替代1 为预防激素导致肌无力一过性加重,在使用激素治疗之前,应使用IVIG或PE数日2
如2:
• 针对其表面抗原,作用于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 促进髓鞘再形成
• 降低T细胞增殖,抑制各种促炎细胞因子
• 抑制内源性免疫球蛋白产生和B细胞分化,加速免 疫球蛋白分解代谢
• 发挥Fc区域介导的抗体产生抑制作用
• 调节对免疫耐受至关重要的抗独特型网络
• 含有抗独特型抗体,与F(ab)结合以中和自身 抗体(这是一种与GM1相关的神经病以及GBS有 关的机制)
(4)如果IVIG疗效不充分,需要考虑采用免疫抑制剂,但临床试验尚未发现哪种免疫抑制剂疗效可靠,来自临 床试验和病例系列报道的资料存在矛盾 (良好实践要 点) (5)因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故不作为首选(良好实践要点)
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周围神经病学会关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诊治指南 .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 杂志 2012年1月第19卷第1期
欧洲EFNS指南:推荐IVIG作为CIDP的一线治疗
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IVIG与静注甲基强的松龙相比,因缺乏疗效、不良事件或不耐受而中断治疗的的频率更低
EFNS: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疾病指南 • 建议IVIG治疗(2-5天内2 g/kg)作为一线治疗(A级)
• 如果初始IVIG治疗有效,应考虑重复输注(C级)
所有患者显著改善
类固醇用量显著减少
吡多司他明日剂量显著降低
p = 0.0000005
p=0.0004
p=0.0004
圆圈:平均评分
圆圈:平均评分
Clin. Neuropharmacol., Vol. 24, No. 3, 2001
圆圈:平均评分
IVIG维持治疗MG是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果: 2年中,每一个患者评分均优于二级
IVIG1个月后MRI活性下降,6个月治疗期间保持稳定
新的和总的钆增强病变的平均数量显著减少约60% (所有病例p<0.05)
IVIG期间无复发的患者明显(p=0.02)
IVIG:灰色条; 安慰剂:黑色条
一项26名患者,随机、双盲、交叉研究,在6个月的治疗期内,每个月连续两天每天使用IVIG,1g/kg或安慰剂
B. Wegner, I. Ahmed /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105 (2002) 3-8
IVIG是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一线治疗
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年2月第50卷第2期
指南推荐IVIG用于NMOSD的治疗
NMOSD,它是一组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的抗原-抗体介导的CNS炎性脱髓鞘疾病谱
IVIG治疗是免疫调节而不是免疫抑制
Yin-Yang effect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Urticaria Inflammation & Allergy - Drug Targets, 2012, Vol. 11, No. 5 379
甲氨蝶呤 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丙种球蛋白减少、多部位出血、败血症,这些副作用与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
硫唑嘌呤 致癌性;骨髓功能抑制作用;对病毒、真菌和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吗替麦考酚酯 (MMF)
环磷酰胺
不良反应:发生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皮肤。所有病人机会感染的危险性增高,危险性随免疫抑制负荷增加 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远期肿瘤风险。禁忌:凡有骨髓抑制、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或慎用
主要不良反应是感染,以及:心脏毒性、支气管痉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要 注意感染预防,IVIG,1次/月,应用半年4
禁忌:对人免疫球蛋白过缺乏者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
1.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ance for myasthenia gravis using RAND/UCLA appropriateness method. Liu et a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ation 2017;4:54-60; 2.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3.侯明,等.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解读.中华血液学杂 志.2016,37(2):89-93. 4.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8, 15: 893–908
IVIG是治疗MG安全有效的方法
起始剂量:2g/kg,2~5d; 维持剂量:0.4~1g/kg,每四周4
EFNS: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疾病指南3
• IVIG是治疗急性加重MG和短期重度MG的有效方法 (A级)
• 这种治疗对儿童、孕期和老年复杂疾病患者是安全的
• 为预防激素导致肌无力一过性加重,在使用激素治疗之前,应使用IVIG或PE数日2 • 对于儿童:生长迟滞,骨化不良,易患感染2,IVIG是免疫抑制剂的好的替代1 •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IVIG比PE更安全1;伴有感染的MG患者禁用PE2
• 副蛋白血症,又称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血症,其特征是血液中存在由骨髓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 • 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按重链分类为IgG、IgA或IgM • 非恶性副蛋白血症一般称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
IVIG维持疗法是治疗MG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目的: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起效慢并有显著的副作用,检验IVIG作为MG的维持治疗 方法:11例全身性MG患者,均严重的延髓和呼吸受累,需机械通气。IVIG,400mg/kg/d,5天,随后400mg/kg每月维持。必要时继 续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在20.3个月±8.3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显著改善,无需机械通气。类固醇和吡多司他明剂量显著降低,两名患者停止使用类固醇。 IVIG无明显的副作用。
目录
01
IVIG治疗是免疫调节而不是免疫抑制
02
IVIG,神经内科众多疾病一线用药
欧洲EFNS指南:推荐IVIG作为GBS的一线治疗1
EFNS: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疾病指南
• IVIG, 0.4 g/kg/d,5d或PE可作为一线治疗(A级)
• IVIG的副作用比PE小,IVIG治疗比PE治疗有益(B级)
1.NEUROLOGY 50 May 1998 . 2. Update on the use of immunoglobulin in human disease: A review of evidence . J ALLERGY CLIN IMMUNOL MARCH 2017
IVIG应视为脱髓鞘性IgM-mgus的初始治疗
IVIG用 量 为0.4g/(kg·d),静脉点滴,连续5d为1个疗程(B级推荐) IVIg:间 断 小 剂 量 IVIg 治 疗 能 减 少 NMOSD的复发
IVIG治疗多发硬化显著降低MRI活性,减少患者复发1
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学会: IVIG应被视为复发-缓解型MS的潜在有效的二线治疗2; IVIG是降低妊娠和产后复发率的唯一被研究的治疗方法2
环孢素
下列情况慎用:肝功能不全、高钾血症、感染、肠道吸收不良、肾功能不全、对服本品不耐受等
他克莫司 利妥昔单抗
IVIG
主要不良反应:感染 ,就象用其它免疫抑制剂一样,患者用后增加了对病毒、细菌、真菌和/或原虫感染的易感性。已有的感染性 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既有全身感染,也有局部感染,如脓肿,肺炎。如果与其它免疫抑制剂一起使用,会增加过度免疫抑制的风险, 不能和环孢素合用
• 干扰补体系统:IVIG的作用与肌肉中补体的消失 有关(皮肌炎)
1.Mechanisms of immune regulation by IVIG.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14:509–515 2. EFN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8, 15: 89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