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角色个性的塑造
万方数据
11 6 2011年第()l期
文施艺束翌鬯』型
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角色形象的塑造,而塑造角 色形象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角色性格的塑造。角色性格的刻画 通常都融入了作者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物的独特观察视角和 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只有这样,塑造出的角色才能 够个性鲜明且富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加容易认同和喜爱。要想 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角色性格基调 所谓角色性格的基调是指作者对所要描绘的角色性格的定 位,即这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这是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也是 作者灵感的体现。一个动画角色的确立,不仅要求角色外形要 独具匠心,对白和动作要生动鲜活,更重要的是对角色性格基 调的定位与把握,它是创造一个成功动画角色的前提条件。 成功的动画角色通常都是性格特征非常鲜明的形象,具有 非常典型的个性,比如在韩国动画系列片《倒霉熊》就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主人公倒霉熊的造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 常简单,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胖胖的小家伙成为众多观众喜爱的 对象。该片作者对倒霉熊性格的定位是一方面乐观、单纯,富 于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又非常爱占小便宜,动不动就喜欢欺负 弱小。角色身上的小毛病小缺点不但没有令人讨厌,相反,正 是由于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角色本身更加真实生动,显得越 发可爱。 《怪兽电力公司》中阴险狡诈的蓝道,《冰河世纪》中为 了得到松果宁可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小松鼠……这些我们耳熟能 详的动画明星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形成了各自 鲜明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形象才深深地印在了我 们的脑海里。由此可见,角色性格基调的定位在展示角色个性 魅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角色个性的塑造手法 1.符号化 动画片中的角色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思 维方式必定来源于现实生活,所表现m的行为举止必定是“人 性”的一部分,动画角色的性格也要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 某些人身上去概括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性格是复杂而多 变的,而动画角色的个性特点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就 要求作者在塑造动画角色时要进行简化,尽量选择那些最具典 型性,最鲜明和最富有表现力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人物性格特 征有限且鲜明,使观众容易把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化。 《怪物史莱克》中那只整日喋喋不休、语速很快的驴子,几乎 没有停止过说话,哪怕是面对可怕的巨型火龙——这正是他的 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身上都能 找到原型。 符号化人物性格就好比是画速写,速写要求用简练的线条 将对象的轮廓进行概括性的勾勒,如果没有抓住一个角色的性 格特征,就无法将角色的个性魅力进行充分的展示。尤其在处 理次要角色的时候,为了将其与主要角色区分开,完全可以对 其进行符号化处理,因为没有主次就会喧宾夺主。 2.大胆夸张 角色性格的塑造光靠概括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现实生 活往往过于平淡,不够戏剧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通常也不够 典型,这时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群的性格特征集中到 一个角色身上,同时加以艺术夸张、放大,甚至到极致。这时 我们所塑造出的角色就会变得性格鲜明、独具匠心。动画片尤 为注重对角色性格的夸张描绘,这样的动画角色才能给观众留 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曾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就是在角色 性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片中主角小新是个还在上幼稚园 的孩子,但是作者却尝试着将他的性格刻画成了“最无耻”的 小孩:喜欢和漂亮姐姐搭讪,喜欢看泳装美女写真集,喜欢光 着屁股跳大象舞……这些好像与儿童毫不相称的所作所为,正 是作者为小新精心设计的独有性格特征,让观众不得不佩服作 者在进行角色性格定位时的大胆。也正是南于这一夸张的性格 特征的塑造,使得小新成了最个性张扬的卡通人物的代表,深 受小朋友和童心未泯人士的欢迎。 3.学会变化 动画片通常是在讲一个故事,当故事结束的时候,对角色 性格的刻画也就完成了。在此过程中,有的角色性格自始自终 都很鲜明,不曾改变;有的角色的性格可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 的转变,与之前截然不同。这种角色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这也是符合观众审美意愿的,没 有观众喜欢一成不变的角色。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角色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可能会 发生转变。梦工厂的经典动画片《怪物史莱克》中,史莱克一 开始就非常讨厌那头喋喋不休,整天围着他转的小毛驴,经常 对他大吼大叫,巴不得那头小毛驴立刻从他眼前消失。但当他 们一起冒险闯关,为解救公主并肩作战之后,使得史莱克对眼 前的小毛驴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最终他们还变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怪物史莱克的性格也由最初的自卑、自闭变得 积极向上,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一开始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小女孩, 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后来由于想要救回因贪吃而被变成了猪 的父母,无意间闯入了汤婆婆控制的人类禁地。期间千寻也曾 害怕和彷徨过,但是因为对父母的爱,以及后来锅炉爷爷和小 白对千寻的鼓励使得胆小的千寻克服困难,最终在逆境中成长 起来,并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 由于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能让角色的性格 发生变化,就会创造出更加丰满的角色形象。 4.奇思妙想 对于观众而言,动画角色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他们身上 的想象力元素。大多数成功的的商业动画片,也是在这方面做 的比较突出。要想让整部影片充满想象力,就必须首先赋予角 色富有创意的个性特征。 动画角色富于创意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要突破常规的角色 性格设计框架,在塑造角色性格时注入想象的元素。这种想象 力在角色身上的体现,正是动画创作中角色塑造的一个独有的 特色。动画片的形式和表现力上的特点,都和幻想的内容很契 合,这也体现在角色的个性塑造上面。正如迪斯尼所说的:“幻 想和夸张”是动画的本性,而剧中的角色更是要体现这一点。 在动画片中,角色身上富于想象力的个性特征,往往会成 为主宰剧情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例如《虫虫特工队》中的蚂蚁 菲利,已经成年,却酷爱发明创造,经常会利用身边的小物件, 制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新发明,如用草叶和露珠做的望远镜, 先进的高效收割机等等。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 力。故事最后,正是由于菲利爱幻想的特点,才让他想到用树 枝和叶片做假鸟的点子,最终打败了敌人。菲利的这一性格特 征对剧情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动画角色的诞生过程,其中很重要的 因素就是对于角色性格的塑造。可以说独特的性格魅力是一个 动画角色的灵魂,动画角色的人气高低与其个性魅力有着密切 的联系。只有准确定位角色个性,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概 括和夸张,创造出的角色身上才会有以往的角色所没有的特质, 才能够更好的展示出角色的个性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方,史春艳.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9. [3]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前言 动画片是通过对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刻画来深入主题的。对
于一部动画片而言,无论是素材的收集、题材的敲定,还是主 题的提炼都不能离开对角色性格的塑造而单独进行。一部动画
自反腐作品诞生开始,反腐小说就成为新世纪前后一个不 容忽视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文学渐渐边缘化的当下,反腐小 说仍能赢得如此高度的关注,反腐小说自身生成过程中所带有 的现实经验和以反腐真案大案类似的故事情节,必将进一步推 动反腐小说向经典迈进。纯文学的脱离现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 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疑问,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对现实更加一针 见血的描写、铿锵有力的质疑以及指导性的解答。 (一)通过引人深思的描写,诉求探索腐败的深层次根源。 当前的反腐小说,都视惩奸伐恶为己任,在揭批形形色色的腐 败现象时,重在挖掘产生腐败的根源,以期引发社会疗救的注 意。让读者在体会雷默内心世界的同时,忍不住探寻腐败的“人 治”根源。 (二)通过全面细致的描写,诉求体现民众利益重要追求。 在揭批和否定腐朽思想、腐败行为的同时,反腐小说还积极颂 扬匡扶正义的人间壮举,体现出守护民众利益的人本情怀和“底 层”观念。 (i)通过全面公正的描写,诉求呼唤整个社会和谐秩 序。无论是惩奸伐恶还是匡扶正义,反腐小说的核心价值目标 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在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 三、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是反腐小说成为经典的外在要 求 腐败问题不仅困扰着政府,百姓也深受其害。反腐败问题 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反 腐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宣传着“反腐败”这一 政治政策。作家们渴望用他们的文字给政府给百姓一个答案, 一个希望。在他们的答案中,结果永远是光明的,永远是胜利的。 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使反腐小说成为经典的外在要求不断内化。 兴起于当代中国的“反腐小说”,其文学的社会属性则与 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所立足的基点不是对社会制度的究问, 而是植根于在反映党中央反腐倡廉在各个社会层面展开的决心 与行动,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的痛恨和反腐斗争的热切 期望,通过树立一系列的反腐斗士形象,展开错综复杂的反腐 过程,反映了反腐的艰巨性、曲折性与胜利的必然性。 四、文学作品的自我完善,是反腐小说成为经典的内在需 要 反腐小说是世纪之交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应该说是继新 写实小说以后的又一个文学浪潮。这个文学浪潮规模之大、时 间之久、参与者之多、影响之广,足以值得写进新时期以来的 文学主潮史中。这--4'说浪潮同“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 文学、改革文学一样,涂着特定时代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不 可重复的历史独特性。但是,目前的反腐小说,也还存在着不 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能简单地“迎俗”。作家要 把生活中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创作对象加以描画,把 事物发展的声势,历史前进的趋势,社会发展的动力深刻而形 象地反映和表现出来。不能仅仅简单地守真,拘泥于事件的框 框,刻板地、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描摹,应当能动地、客观地、 富有创新地塑造人物,构筑文本。唯其此,才不致于充当书记 员的角色,方不致于肢解历史,逃避现实;唯其此,才能反映 社会生活的“真”,表达人间情怀的“善”,表现现实生活之 “美”;唯其此,才能使文艺充当民族精神的火炬和号角之作用。 第二,充分注意作品的社会效应,在“群众性”和“当代 性”的交叉点上作文章。文学作品应当凝聚一种力量,以一种 独特的方式去接近现实,触摸现实,反思现实,感悟现实,从 而孕育出对人生、社会、理想的理性思考和审慎批判,对真善 美的颂扬和召唤,对道德境界的一种导引,对人生体验的一种 启迪和警戒。而这一切的一切,须关注文学的接受者——读者, 注意与他们的结合,注重为他们呐与喊,尽力从他们的视角切 入,呼唤他们的真挚的情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群众性” 必须和“当代性”结合起来,必须塑造出我们时代的鲜活的英 雄人物,刻画鞭斥腐败众生相,从而真正地歌颂来自底层的人 民群众,歌颂他们的公平、正义和充满良知的人性美,从而表 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腐败的理想和愿望,提高自信心,增 强广大人民反腐倡廉的决心,歌颂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取得 的各种成果。这样进方向的精神食粮。 第三,警惕“反腐败”题材的泛化和“模式化”创作。反 腐败题材契合中国百姓在特定时期对腐败现象的痛斥之情,切 入点很好,但是既不要事实上形成“现实=反腐”的观念,又 不能模式化地定势地写反腐败斗争,总是以权利、金钱、女人 之间的交易,高官受金钱诱惑收受贿赂——反贪查办,巨网难 拆——更大的高官出面,最后腐败分子落网。更不能简单地将 素材移植到小说中,类似于新闻式地抒写。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创 造出“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充满生活气息,震撼读者心 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扎实地深人生活、深入基层、 深人群众,始终以反映时代为己任,始终保持为人民群众而写 的创造方向,始终抱定与时代同行的信念,才能使文学艺术永 葆青春的活力,才能使文学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承载 参考文献: [1]邵国义.反腐败文学的难题: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的纠 结【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邵国义.两个纠缠不清的命题: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J】. 社会科学家,2005,6. f31吴永红.对现实政治的观照与反思——试论周梅森的长 篇政治小说[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