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国家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调节教育领域及其与外部的利益和关系、解决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矛盾的政策过程。
教育政策的本质: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教育领域活动所制定的政治措施文本;2教育政策是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教育相关的利益进行一种分配和协调;3教育政策是由政策主体进行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动态实践过程。
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活动影响的广泛性;教育政策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教育政策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教育政策的功能:(小题选填)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价值引导作用、实践引导作用);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强制性、惩罚性);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大题重点)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由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民主取向;初等教育最早是由教会组织和慈善组织制定和把持的;1881年法国颁布著名的“费里法”,提出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
2、平等取向;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包括:“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
3、人本取向4、优先取向教育政策取得合法性的最主要依据是必须建立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之上。
(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了解选填)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重点)1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政策目标确立;2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与论证;3教育政策方案选择与公布。
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了解)1明确教育政策实施主体与对象;2教育政策的宣传与理解;3教育政策实施的资质与计划;4教育政策执行、督查与调整;5教育政策的总结、巩固与提高。
小学教育政策的失真与对策现象:政策偏离、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政策缺损、政策替换(5个)对策: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建立和完善教育政策监察制度和机制;进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反思和调整。
(4条)教育政策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内涵:教育政策评价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教育政策评价对象或阈限的特定性;教育政策评价总是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
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预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小题选填)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了解)数量和规模化发展时期:(小)1基础教育地方负责与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2扩大义务教育机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的矛盾与调节;3培养选拔人才与提高民族素质之间的矛盾与调节;4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促进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
质量与均衡化发展时期:(小)1基于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的普及水平;2促进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并与整个教育体系和谐发展;3小学教育应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纲领性政策: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在宏观调控整个教育事业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总的利益关系,是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教育的总方针、总政策。
教育的基本政策包括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
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鼓励性教育政策、规范性教育政策、限制性教育政策。
(小题:了解各类型内容)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一)党的政策文件:1、中国共产党章程;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3、党中央制定和批准的文件(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批准的教育政策性文件;(三)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政府机关联合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四)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下发的教育政策:1、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制定和批准下发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2、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或上级文件规定的权限制定有关。
小学德育政策:(重点)主要包括小学德育的地位;小学德育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小学生品德评价;小学德育管理与队伍建设;小学德育的物质保证和社会支持。
9个新课程改革政策实施:(重点)1新课程实施“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针;2新课程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和管理体制,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和民主化;3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分段形成适应儿童少年发展特点的课程结构;4新课程突出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权利。
小学教育行政体制政策:一个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及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也进一步凸显了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促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小学教育经费政策、小学教师政策(小题)教育法规:国家立法机关及依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制定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教育关系的法、法令、条例、规则等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主体、制定程序、表现形式、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稳定性和调整范围不同。
了解(5个)教育道德:能使教师自觉主动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增强教师威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系列生活和工作准则构成的体系。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区别: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表现形式、调整的范围、实现的方式不同。
重要(3个)教育法规的本质与特点小学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的,以调节人们在小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四对关系。
理解(小)小学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小题)小学教育法律责任:小学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即受到一定的制裁和处罚。
小学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国内外小学教育立法进程:1833年,英国通过《工厂法草案》,其中的教育条款是英国较早的教育立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将教育作为国家的一种公共事业,1793年国民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国家应当负责让一切公民接受小学教育。
我国现行教育立法体制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统一的立法体制,可以概括为“一元两级多层”。
教育立法程序:准备阶段、形成阶段、完备阶段教育执法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权责统一原则、不停止执行原则教育司法原则:法治原则、平等公正原则、独立司法原则、公开原则、司法责任原则教育法律救济: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以恢复,利益得以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损害为前提;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了解)小学教育法规的法源:直接法源:规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各类规范性文件。
间接法源:各种习惯、判例、宗教法规、法理学说、道德原则和规范等。
我国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特点:1、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法律体系;2、法规调整对象具有整体性;3、小学教育法规的具体针对性。
小学教育的法律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国家性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目前有“六三”制、“五四”制。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1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2继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3教育公共性原则(重点);4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5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6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的原则;7鼓励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8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9奖励突出贡献的原则。
(9个)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城乡教育费附加;3校办产业与社会服务投入;4社会力量捐资;5金融与信贷手段融资;6设立教育专项资金;7杂费的收取。
(7个)教育行政行为:教育行政主体在施行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只能由教育行政主体做出。
常见的具体教育行政行为:通知、许可、注册、免除。
教育行政机关赔偿(重点):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赔偿。
特征: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这是教育行政赔偿的前提;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学校举办的条件:组织机构和章程;合格的教师;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重点)确定学校的法人地位的意义在于确立学校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法律地位。
(了解)学校的基本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权;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3招生权;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权;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权;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权;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非法干涉的权利;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条)学校的基本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6条)小学如何依法治校(了解)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重点了解):学校管理体制在学校发展与管理中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在学校中发挥保证、监督和政治核心的作用。
现代学校制度强调民主治校、全员管理。
学校的法律责任:(重点)关于校舍与设施的法律责任;关于违法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关于学校保护的法律责任。
(详情看书)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重点)可以从教师的内涵、外延及其表现形式三方面理解。
(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是成为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最基本的必要条件;2、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从教资格,并符合特定的要求。
(二)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执教人员;(三)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等规定集中体现出来的。
为切实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定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是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