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带反思) 教学设想
1、通过听、看、读三位一体,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领悟本文的主旨;
3、采纳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全面感悟课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生命与力量的神韵;
4、通过拓展延伸,提升学生思维素质。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音乐吧、(使用播放器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这首歌好不行听?
生:好听!婉转动人,情意绵绵。

师:讲得好,这是我们江南民歌特有的风格。

现在又请大伙儿来欣赏另外一支曲吧。

(使用音频播放器播放鼓舞《安塞腰鼓》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感受又是如何样?
生:气势磅礴,特不有震憾力!
师:对,这位同学讲得特不好、想不想看看如此气吞山河的鼓舞场面呢?
生:想!
(教师使用视频播放鼓舞《安塞腰鼓》,时间为1分钟) 师:听也听了,看也看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看看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又是如何。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掌握轻重读与语速,读完后讲讲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1:本文意在歌颂阳刚之美、
生2:本文主要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生3:本文间在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都能从刚才所听、所见、所读中得到启发,确实特不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特不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4:我最喜爱第七段,因为这一段一连用了五个排比,读起来,气势昂扬,生命与力量合二为一。

师:讲得特不好,您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不?
(生4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您最高的评价。

(同学们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谈一谈、
生5:我最喜爱第14——17自然段,这几段描写了安塞腰鼓演出的宠大规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震憾人心,充分表现出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的阳刚之美。

师:讲得太好了,请您把这几段读一吧。

(生5读14——17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6:她读得声音太小了,没有把安塞腰鼓的那种气势、师(笑):哦,是如此不?您给我们来读一读吧、
(生6朗读14——17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合情境,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要把西北汉子的那种奔放劲给读出来、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她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谈。

生7:我喜爱第23自然段,因为运用排比,将安塞腰鼓这民间乐舞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加以赞美,把力量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师:您特不有见解,讲得特不有道理、请您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吧、
(生7读后,全班掌声鼓舞,教师环视教室,见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开始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伙儿依然四人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
师:现在请各组把您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来集体探究、
生8:我们的问题是第12自然段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
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了,太有深度了。

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您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9:是要冲破人们的躯体,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体现西北汉子的生命号力量。

师:讲得好,然而是什么“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生10:因为西北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也没有得到解放,从而使她们闭而不发,一旦发作,就会一泄千里,无拘无束、
师:讲得特不好,毕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下面同学们还有什么样问题呢?
生11:作者什么缘故讲“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如此的腰鼓、”?是不是作者在褒西北而贬江南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特不好,特不有探究价值,老师也没有注意到,哪位同学来帮老师个忙?
(老师故意引而不发,鼓舞学生进行探究)
生12:老师在开始的时候播放了两种风格的音乐,就能特不好证明,作者是客观评讲,没任何褒贬之意呀。

师:分析得特不精彩!还有没要补充的?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生13:江南水乡,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如此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师:这位同学讲得特不不错,表述也特不准确。

作者并不是厚此而薄彼,而是要突出安塞腰鼓所承载的那份粗犷与狂野,从而歌颂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

四、考虑探询,扩展延伸
师:本文以鼓为媒,热情地颂扬西北汉子,可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如“喝西北风去”等,这是什么缘故?
(示意学生合作交流,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谈,时间为5分钟)
师:已有小组讨论好了,请您们的中心发言人来发言吧。

生14:从我们学的历史来看,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曾出现过秦、汉、唐的强盛,有过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师:可现在它落后了,落后了还如此的歌颂?(又有一中心发言人举手了)
生15:落后并意味着丧失斗志,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
与封闭而丧失希望,终有一天会勃发与崛起的、
师:讲得特不好,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这个地方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因为这个地方的人是有希望的。

同学们知不知我国
生(齐声):西部大开发!
师:对!西部大开发!西部承载着太多的沧桑,它的落后是暂时的,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上西北汉子们那种不
甘沉默、不甘落后的阳刚之性,西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五、课后小结,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江西是属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突
飞猛进,但较东部的发展仍然是落后的。

目前,江西正乘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号角已吹响。

作为江西明天的太阳的您们就需要有西北汉子那样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为建设美好江西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教学反思
1、上过《安塞腰鼓》的老师也许会有如此的感受:文章写得特不好,可教起来却特不单调,除了读依然读。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应在读上下功夫。

只有读,才能读出文章的神韵。

在课堂上,书声琅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去考虑,去感悟。

当然这还得让学生有兴趣读,情愿去读、因而巧借视听设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相当必要的,毕竟“语
文课是学生的”。

从本节课上来看,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得到激发,仅有的2分钟的音乐欣赏是显然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的是学生个体感受、个人体会、这时就与鼓舞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究。

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的个识与她识有了比较、每个同学都能够从中借鉴吸收不人的成功之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个过程不是一般的最后归纳,而是自由质肄,答疑过程中共同得到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的大胆合作、主动探究,显然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前后有15位同学积极参与与发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施展与发掘。

3、正如前面所讲的:“语文课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如此的、也就是讲我们的教学也应由过去的关注精英转为关注大众,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本节课上虽有15名同学先后发言,但也有好几位学生坐次冷场,几乎没有发上一句言,讲上一句与学
习有关的话。

因此在关注学生上显然是做得不够的。

应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引导,让她们真正参与在教与学中来,使她们不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