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天价学区房”现象警示教改路径
“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
”——疯狂的学区房曾让无数家长望洋兴叹、唏嘘不已。
日前,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北京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约束,今后不是说在这买了房就能够就近入学。
众所周知,每平方米均价数十万的天价,衡量的不是房子的居住价值,而是优质学校入场券的价格。
如果堵死“入学”这扇门,是否就能祛除学区房的“鬼魅”,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教育改革就像潘多拉之盒,意料之外的事情总是不期而至。
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就是为了防止“递条子”“送票子”,隔断权力伸向教育的黑手,这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演变成“价高者得”的趋势。
这正是“天价学区房”的吊诡之处。
有人说,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无论是从机会平等还是结果平等来观察,“就富入学”都违背了公平的本义。
不改革固然不公平,改革后也不公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中关键,就在于所有这些改革措施,只是技术层面的微调,并未触动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这一事实。
在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一仍其旧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挡住了权力攫取优质资源的步伐,却无法遏制资本觊觎更好机会的手段。
于是乎,以前是“递条子”,现在是“拼房子”,其手段虽异,而结果则一,都变相加剧了教育不公平,让非富即贵的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
从更深层次来说,天价学区房的出现,是对改革路径选择的一个提醒。
换句话说,当资源分配、利益关系等本质不调整的情况下,技术层面的改革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而北京市显然也已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正如线联平所言,“北京将进一步通过学校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共享”。
这才是正本清源的解决办法。
唯有在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的前提下,技术层面的调整才能发挥作用。
以公平的名义,希望教育改革勇敢面对利益关系,别再用技术调整遮掩本质问题。
中青报:清华学霸,逆袭的县城少年
王石川
原标题:清华学霸:逆袭的县城少年
“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
”这张列在幻灯片上的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成绩单,出自今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答辩人便是这份成绩单的创造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1级学生韩衍隽。
该幻灯片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和膜拜。
(《南方都市报》11月4日)
这是一份“恐怖级”成绩单,这是一名纯度很高的学霸。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韩衍隽一直是学霸:2011年,他曾凭借在全国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上的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清华,不过仍参加当年高考并成为省理科状元;除了连续三年获得班级第一外,他还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竞赛中获奖,并发表多篇英文专业论文,取得两项科研专利。
此外,韩衍隽还是清华大学腰鼓队副队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终身教授评价道:韩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
韩衍隽赢得了网友膜拜与尊重,这显然是一件好事,因为即使是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学霸依然具有令人仰望的魅力,这也正是时代希望之所在。
正像一些民众仇富不仇袁隆平一样,但凡有真才实学、靠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就的人,总能收获信任和钦佩。
坊间有句话很流行:“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很多人比你牛,而是比你牛的人比你还努力。
”不管时代多么浮躁,总还是需要沉潜下去努力拼搏的人。
有学者认为,高校需要推崇“学霸精神”,大学不应该是睡睡觉就能毕业的。
诚哉斯言!近年来“拼爹说”流行,常听到“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的喟叹,甚至不少人自命为屌丝且深怀屌丝心态,比如安于现状、消极遁世,甚至自暴自弃。
这显然不足取,社会的某些领域固然不完美,也不公平,但哪里有完美的社会?如果别人拼爹,自己就放弃拼搏,“贫二代”只会永远贫下去。
一方面当然应该捍卫社会公平,不让社会阶层流动凝滞,而另一方面,那些自命为屌丝的年轻人,是不是也该做“拼二代”,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来实现逆袭?
按照流行标准,韩衍隽其实也曾是屌丝:其一,他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普通家庭,父亲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母亲在县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他是一个典型的县城少年;其二,他读中学时平淡而辛苦,同大多数学子一样,上中学后,他学习比较自觉,父母便很少管了,“高中三年,我(韩父)只到安庆一中去过三次,我们爷俩交流,主要是每个星期天下午打电话。
”
韩衍隽能成为学霸,也许与其天赋分不开,更与其努力分不开。
遍寻当年他考中理科状元时的媒体报道,不乏这样的描述,“他对班里的事样样热心,谁有什么事,也总是忍不住上去帮一把。
一次,学校组织集体活动,班上不少同学担心影响学习不想去,他一吱声,全都参加了”,“刻苦、好学、善良、诚实。
”一名同学认为,韩衍隽的强大来自超群的智商
和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鲁迅先生有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放在韩衍隽身上,也挺合适。
当一些年轻人刚进大学时热衷于打游戏,浑浑噩噩之际,韩衍隽却“对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和认识”。
为了训练编程能力,大一就参加了电子系队式程序设计大赛;为了夯实数理基础,大二参加数学物理学科竞赛……如果其他学生也像韩衍隽一样,恐怕也有成为学霸的可能。
当然,对韩衍隽不可捧杀,毕竟在清华像他一样优秀甚至比他还优秀的学霸也还是有的;更何况,现在学有所成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不是有心人做过统计,称恢复高考以来的诸多状元罕有取得惊人成就的嘛。
但愿韩衍隽能打破这一“定律”。
值得一提的是,韩衍隽的目标是,努力成为钱学森先生所描述的大师级人才,通过基础研究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并将理论用于实践来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我会用自己有限的经历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
志当存高远,而唯有努力才能抵达成功彼岸,我们期待并祝福韩衍隽如愿以偿,也更期待我们的青年朋友,少一些屌丝心态,多一些学霸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