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网 评论

人民网 评论

人民日报时评:把民主生活会开好开实“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从党性原则的高度,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关键所在。

端正态度、打消顾虑,剖析深刻、触及灵魂,交心谈心、坦诚相待,聚焦四风、切中要害,河北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之所以氛围很好、质量较高,就在于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

既从分管工作上查摆剖析问题,又积极分担班子问题的责任;既联系现在的身份和岗位职责,又联系成长进步经历;既从工作中找差距,又从思想上、党性上找差距;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

河北的做法和经验,对各地各部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都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有人说,现在的一些民主生活会往往是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最后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开展自我批评难,开展相互批评更难。

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党性原则不强,为私心所扰、为人情所困、为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是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这种不讲立场和原则的好人主义,最终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少了,说闲话、背后嘀咕的现象就会多起来;没人敢当面锣对面鼓地提意见了,各种是是非非的种子就会埋下。

一些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处罚,几乎都谈到班子内部监督不够,小问题没人提醒,大问题无人批评,以至酿成大错,正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

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靠的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现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丢掉了,把党的优良作风丢掉了。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说的就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

当然,批评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要出于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贵在一个“实”字。

我们是共产党人,有话要放在桌面来讲,不搞“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那一套。

我们所追求的团结,是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同志们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团结;而不是那种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相互较劲设防的假团结。

有识大体、顾大局的担当,有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有诚恳帮助同志、维护班子团结的觉悟,我们就能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把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开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人民日报时评:推心置腹,解决“诚”的问题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民主生活会是关键环节。

毋庸讳言,现在一些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有限,导致这一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功能退化:有的铺天盖地谈工作,遇到思想作风问题就悄悄转弯,议题跑偏;有的谈成绩头头是道,摆问题轻轻带过,文过饰非;有的该回应的事项不回应,该剖析的问题不剖析,隔靴搔痒;有的以抽象代替具体,以共性代替个性,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笼而统之。

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诚”上出了问题。

民主生活会是解决党内问题、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方式。

对党忠诚,为人坦诚,对同事诚恳,对组织诚信。

诚,是党员应有的态度和品格,是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的基础。

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有缺点谈缺点,有意见说意见,勇于自我剖析,帮助同志进步,才能真正达到改进作风、共同提高的目的。

反之,会上“你好我好,互不干扰”,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听起来知无不言、实际上言不由衷,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里疙疙瘩瘩,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组织和他人,民主生活会即使看上去“成果”再多、交流再“热闹”,也不可能触及灵魂,推动全心全意的反思和整改。

“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党章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对党组织忠诚不渝,体现在查摆自身问题上,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藏藏掖掖、遮遮掩掩,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体现在开展批评上,则是实事求是,坦诚相见,不存杂念,不塞私货,不凭主观臆断,不凭道听途说。

延安整风,毛泽东与战友定下“君子协议”:各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

如此推心置腹的真诚态度,为我们今天开展民主生活会树立了典范。

高质量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党自身建设的防腐剂,能有效检验党员对组织的诚信和对同志的信义。

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恪守一个“诚”字。

认真对照党章要求,以诚心诚意信任组织,以襟怀坦荡对待同志,以剖肝沥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开成一个触及思想灵魂的民主生活会,找到作风整改的突破口,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人民日报时评:用法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影响却早已“虚拟照进现实”。

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正能量,这是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

这些年来,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以及通过微博直播庭审,都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人们也有这样的感觉:飞速发展的网络泥沙俱下,信息多元了,却越来越难以在谣言和真相间做出区别;微博热闹了,有人却不堪辱骂关闭微博“求清净”;在互联网上,越没底线越容易出名、甚至越是伤害别人越容易获得好处。

这一切,已经成为某种令人烦恼的“死结”。

我们常说,不要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老泡在洗澡水里。

如果是这样,怎样使孩子保持身体清洁?又如何能够健康成长?“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意义就在于此。

它清除的是网络上的污泥浊水,保护的是公民的合法权利,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从司法解释的10条内容来看,无论指出“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共秩序”,还是明确网络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的适用条件,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对一些法律模糊地带做出了明确界定、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

比如,鼓吹“以谣言倒逼真相”,最终真相被丢在一边,造谣对无辜者的伤害、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真切可见;信奉“网络可以自净一切”,殊不知在“自净”功能启动之前,许多犯罪已经发生。

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法律修剪杂枝、除虫施肥,网络这棵大树才可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还应该看到,规范和管理网络内容,不仅是网络自身发展的专业问题,也是涉及公民权利的重大命题。

正因如此,从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到此次“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都传递出这样的理念:对于互联网的兴利除弊,靠的不应是个人意志、行政命令,而是交由法律来判断、交由司法来裁决。

这种理念,体现的正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同时也表明,“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对于网络发展与法律跟进的关系,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

在网络最先兴起的西方国家,最初的观点认为,网络无政府,互联网不需要法律。

互联网创始人之一的戴维·克拉克就曾表示:“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投票表决,我们只相信多数人的意见和运作法则。

”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经受住实践检验、满足发展需求,因此也未能被各国接受。

时至今日,网络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已经相当完备。

比如,美国在多起司法判例中对“网络诽谤”进行了严惩,日本也早已将《刑法》的内容延伸到网络领域。

实践证明,由法律主导网络秩序,不仅不会扼杀网络活力,反而可以兴利除弊,激发更多网络正能量。

用法治思维推动网络健康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也是中国的理性选择。

人民日报时评:让司法跟得上时代脚步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

这一司法解释,着眼于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既依法亮剑、又不因噎废食,适应网络发展的现实需求,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法律文本。

应该说,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有着鲜明的时代和现实背景。

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

这种变化与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便捷、催生了繁荣,另一方面也难免产生一些乱象:有人在网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误导民众,危及公共秩序,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索取财物,聚敛钱财……凡此种种,不仅给个人权利带来严重侵害,也直接危害着社会公共秩序。

依法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各方反映来看,人们对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普遍给予了理解与支持。

但也有人认为,该司法解释有悖法治精神。

这种观点,如果不是源于对现实的无知,就是对法治的片面理解。

当网络信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密不可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日益融为一体,正视网络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网络行为,成为法律必须承担起的时代责任。

否则,一些人“宽松”倒是“宽松”了,“自由”倒是“自由”了,但其他更多公民的合法权利怎样保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如何维护?有底线才有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

现实社会如此,网络空间亦然。

如果将打击诽谤行为,看作是限制表达;将维护社会秩序,看作是侵害自由,恐怕任何国家都不会有这样的“自由条款”。

只有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才能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只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对可能危及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做出规制,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

让守法者畅所欲言,让违法者寸步难行,这是法治社会的共识,也应成为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常识。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发展的,即使在一个静态的社会中,也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法律。

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及时补充和完善法律,从而正确、统一地适用法律。

在这个意义上,“两高”出台的这一司法解释,既回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使执法、司法有了更为统一的标准,必将有助于打击犯罪、规范权力、保护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民日报时评:以深化改革助民资破“门”面对民间资本当下遭遇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除了明确政策导向、加大市场开放,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原有体制和惯性的滞阻激活民间资本的政策信号十分清晰。

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松绑开路”,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一系列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