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巨大,应该通过选股+择时+仓位控制来应对各种风险。
医药股里有不少故事(包括A股医药股、港股医药股、美股中概医药股)。
那么怎么建仓医药股?我的实践是要把仓位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
一,观察舱:医药股的研究和对股价的感觉是需要慢慢感受才能悟出来的。
因此,先要找到好股票,公司要有亮点,然后找到好价格。
但说起来容易,往往做起来难,要先设计好仓位。
最好先买上0.5%的仓位。
0.5%——这是一个股票的感受仓位。
目的是感受一把,再细致研究。
有股票和没有股票,研究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
没有股票的时候,想到的多是亮点;买股票之后,就可以深刻感受自己是否搞错了。
如果感觉还是很好,而股价还在下跌,不妨把仓位扩大一倍,到1%。
1%——这就是观察仓的基本仓位,适合自己基本还不懂的公司,有明显缺陷的医药公司。
如果被套,就要思考市场是怎么思考这个股票的,为什么与自己的思维不一样。
如果还是感觉很好,还可以临时把仓位再扩大一倍,达到2%。
2%——这是观察股的最高仓位。
因此,不要急于去用这个额度。
反复想自己是否搞错了。
漏洞在哪里。
另外,股价反弹之后,仍然要把仓位控制到1%。
二,二等舱:如果一个股票有比较大的把握,价格也经过反复感受,觉得可以纳入到自己的正式股票池,仓位可以是5%。
5%——是对有想象但还乳臭未干的公司比较适合的仓位。
当然,如果有短线机会,比如带柄茶壶、比如有消息刺激、比如无理由的过分下跌,可以把仓位临时扩大到10%。
10%——是这类股票的最高仓位。
之后还要控制到5%。
这类公司应该有想象空间,但股票的市值一般还比较低(5-15亿港币),公司还没有出现领袖级的管理人、没有引导潮流的产品、没有绝对的护城河。
三,头等舱:如果这个医药公司已经具有战略价值、非常确定的产品、非常确定的管理层、非常确定的市场,那么给予10%的个股仓位进行奖励。
10%——这是对市值在15-50亿左右的优质白马股建仓的好仓位。
遇到好的机会,也可以把仓位加大到20%。
20%——这是最好个股的最高仓位。
不能再超过此仓位,否则面临个股风险。
这样的公司,随着其不断成长,一路持有。
当她开始变得巨大的时候,把仓位从20%逐渐降低到10%(比如市值150亿港币的时候)。
——1.0%(观察舱)【0.5%(感受)—2.0%(临时)】——5.0%(二等舱)——10.%(头等舱)【20.%(临时)】1.0%—适合总市值5亿以内的;5.0%—适合总市值5到15亿;10%—适合总市值15到50亿不轻易做超过200亿市值的公司股票。
细心研究低市值的医药股、耐心持有他们,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CANSLIM法则简而言之就是:业绩追涨股价追涨。
这种方法在大势好的时候很奏效,大势不好的时候这类涨得凶的股票跌起来也是一泻千里,因为预期太高。
曾经有朋友问我什么股票适合做空?我的回答是,就是符合CANSLIM原则的股票。
CANSLIM法则对成长初期和逆境反转的企业无效,因为处于这两个时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通常不理想,很难进入模型(当然也很难进入机构的法眼);此方法对成长中后期、业绩释放出来的企业有效果,但此时股价已涨幅过大,最肥的那一段已经所剩无几;此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判断企业的成长周期,一旦运气不好买入成长平台期甚至业绩反转的企业,面临“双杀”的概率较大。
总之,用财务数据建立的模型具有强烈的“滞后性”,做这种量化分析极易碰到“增长陷阱”。
我曾经也迷恋量化模型,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告诉我,定性远比定量重要——大方向上模糊正确就好,越精确离出大错就越近。
CANSLIM欧内尔:总结一下雷公资本说CANSLIM有三个方面的缺陷:1、追求业绩已释放的公司,通常是成长中后期,此时股价已上涨过大,丢了最肥的那一段;2、容易掉入业绩反转陷阱,面临双杀;3、预期太高,CANSLIM 股票跌起来一泻千里。
首先,我认为总结的很好,没有一个方法是全面的,在这里想谈谈我对上面三点的看法:1、我不认为在业绩释放以后,此时就晚了。
没错,你是放弃前面一波的增长,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看我对苹果的案例分析),中后期的利润一样可以翻几翻。
相对来说,从价值投资的观点看,投资者可能会持有一只股票非常长的时机,一年,两年,或三年,而股票一点表现都没有。
这样的持有成本也是非常高,特别是牛市的时候。
那为什么不等到一个股票已经确认趋势形成才进场呢?就像peter lynch 说的,你有的是时机买一只股票,永远不会太晚。
2、业绩陷阱是可能的,所以CANSLIM 有一条,股价下跌超过买入价的8%必须卖出,这就是防止业绩陷阱而股价大跌。
这条也是保证你有资本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3、有哪一个板块不是涨的高,跌的也快,从07-09年的中概股,到现在的医疗,生物科技板块,大部分都是跌掉50%的市值以上。
这些板块的轮替是在每一只股票上都会发生的,特别是涨势凶猛的股票,因为涨势的后期一定是momentum 趋势,是非理性的。
另外CANSLIM 有很多理论是分析股票是否已见顶,如climax top 等等,加上止损定律,都可以比较好的保护你的利润。
前言想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一下小小辛巴的投资体系,但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议题,观察他的操作只是体系的一部分。
总结与归纳总会有偏颇之处,写这些东西是为了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炼。
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公司、政府、人性……等相关因素完整的认识。
完整的研究方法:包括:选股方法、操作方法(买入和卖出),投资组合构建方法、仓位的管理方法,风险的应对。
我的交易体系可概括以下三点:一、最重要的是安全,不符合安全一律否决。
组合致胜,精选个股,分档低吸,长线持有;控制仓位,保有现金,坚守最后的安全底线。
二、市场环境的认识。
市场的认识有:1、主动性投资很难战胜指数化投资;2、通胀是投资的大敌;3、只有投资那些能长期跑赢指数的超级冠军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在这种思想下,挑选无限需求的稳定增长行业,酒、药、银行甚至于强周期的资源股,像神华等,是重剑型企业。
显示出其对龙头股的偏爱。
从去年以来,有所改变,致力于建设一个几十只小盘成长股所构建的投资组合。
虽然所占总体仓位很少,显示出日新月异的转变思想。
对于公司,高速增长几乎是“神话”,成长是不可持续的,对于公司始终站在置疑的角度去持有。
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
从选股与操作策略上来推论,关于指数,大盘,政府因素考虑较少,主要是执行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
大盘的涨跌并不会影响持有与心情。
至于考虑嘛,在个股分析时会涉及到政府策略与发展的关系。
知行合一,历来是最难做到的。
再美好的梦想,再崇高的信仰,没有很好的具体执行,一切都是空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芸芸众生在股市中做交易,大部分都很平庸,他们的共性就是既没有分析知识与研究技巧,也没有交易理念与系统框架。
少部分人形成了自己的交易体系,却还是无法走向卓越,其症结就在于没有原则,缺乏自律,无法坚持自己的交易体系。
三、股票操作体系.1、个股选择。
A、早年选股思路如下:1、挑选那些能够长期战胜通胀且获利能力较高的行业;2、从优选行业中挑选获胜概率较大的龙头企业;3、从优选企业中挑选发展前景较好或者价值大大低估的具体投资对象,定期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这个思路,选择贵州茅台、招商银行、青岛啤酒等股票上面可以看出,早年偏爱行业稳定、业绩优秀、估值合理的龙头公司。
B、选股风格的变化。
现在变的地方,要从如今的第二重仓股说起,桂林三金。
在该股辩股析图第一篇中提到,除去一概强调的安全外,为什么抛弃人尽皆知、市场认可的白马股,选择次新股桂林三金的原因,用最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的话,就是:静夜里飘下的第一朵初雪,虽然很轻、很淡,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轻舞飞扬的第一眼惊艳。
人生若只如初见,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个思想的转变,在冷门股的投资中提到,“不是每块戈壁荒滩下都埋着黄金!绝不在他人反复淘金的地方淘金!不要忘记那些初闪即蒙尘的金子”。
孤独者生存,注定要独僻蹊径,在次新股上下功夫,分享成长牛股第一杯羹,亲自品尝自己种下的果实。
人只有真正的靠自己成功一次,才能建立绝对的自信。
那么为何喜欢上困境反转股呢?从振东制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困境反转+业绩成长,形成的戴维斯双击才可以造就十倍的牛股。
费雪的成长和格雷厄姆的估值回归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产生巨大的收益。
(在低市盈率(PE)买入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获取每股收益(EPS)和市盈率(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戴维斯双击”,反之则为“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1950年买入保险股时PE只有4倍,10年后保险股的PE已达到15倍至20倍。
也就是说,当每股收益为1美元时,戴维斯以4美元的价格买入,当每股收益为8美元时,一大批追随者猛扑过来,用“8×18美元”的价格买入。
由此,戴维斯不仅本金增长了36倍,而且在10年等待过程中还获得了可观的股息收入。
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达到70%-80%。
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
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作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
也可以称作“戴维斯双击效应”。
双击策略其实很简单: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
双击并非戴公独创,事实上很多投资家都有类似策略,但是戴公却神乎其技,凭此名满天下。
双击和巴老“永恒价值”相比,显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双击更实用一些。
双击把买入价格放在企业质量之前,强调低市盈率,其实暗含了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
对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会轻易陷入“雪茄烟蒂”的陷阱。
卖出策略提醒投资毕竟不是婚姻,再长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离场。
戴维斯坚持的操作很简单,以10PE买入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甚至15PE买入,此时戴维斯卖出,其获利率是相当可观的。
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因为在成熟的经济体,期望一个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摊薄其PE水平的难度是很大的。
EPS: 1 1.2 1.4 1.6 1.8 2.5 3.5 510倍PE: 10 12 14 16 18 (此时的价格很可能在12元) --转折20倍PE: 50 70 100此时股价即由12升到50元--100元,获利4倍--8倍,而净利润只是转折性地由10%/年增长到40% ,同时双击中的PE变成了20,可以看出,戴氏双击的高获利度在于其PE的大幅提高,而净利润的拐点大幅增长即是催化剂!戴维斯双杀与双击策略相反,为从双高到双低的负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