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考点】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辨识立论和驳论。
【重难点】理解并掌握驳论这种论证方式。
【易错点】在具体文段中没有准确辨析立论与驳论。
【名师点拨】1.立论: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从正面论述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2.驳论: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并阐明自己论点是正确的论证方式。
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驳论文论阅读方法: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论点。
其次,要弄清反驳的方法。
反驳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点,反驳论证,反驳论据。
(1)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直接反驳,或者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剖,直接指出错误所在。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但是引申出来的结论却是荒谬的,从而使敌论露出马脚,以此驳倒敌论的论点,即归谬法;例如:如果按那些政治“精英”们所述的理论来分析,只会产生这样一个现实:即凡是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国家,全部或至少大部都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
但可惜的是,这种现实还不存在,这种材料在现实的世界上还没有。
另一种是不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谬误所在,而是建立起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新论点,通过充分论证使这一新论点树立起来,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
例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注意:反证法所反驳的论点与自己所证明的论点应是互相对立,不能相容的。
这样才符合逻辑学上矛盾律的要求,达到肯定这个否定另一个的目的。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因为论述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倒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进行这样的论证,需要对于对方的言论作冷静的分析。
【典型例句】《谈读书》属于立论文,全文从三个方面: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来论述如何正确的读书。
《不求甚解》属于驳论文,全文先摆出错误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技法点睛】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o)A.狡黠(xiá)涉猎(shè) 藻饰(zǎo) 矫正(jià) 要诀(jué)) 诘难(jiéB.伦理(lún) 劝诫(jiè) 聪颖(yǐnɡ) 滞碍(zhì) 暂时(zhàn)C.蒸馏(liúD.傅彩(fù) 咀嚼(jiáo) 阐证(chǎn) 统筹(chóu)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A.怡情孜孜不倦高谈阔论咬文嚼字B.伦理修剪移接欣然忘食寻章摘句C.提倡因小失大文彩藻饰全神贯注D.盲目味同嚼蜡反复阅读狂妄自大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路中间的那棵大树被砍掉了,马路顿时豁然贯通,像拓宽了几尺。
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
我认为开卷是有益的。
B.人们常说“开卷有益”,C.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词锋犀利,时而温和婉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
D.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要以“吹毛求疵”的眼光彻底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万无一失。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A.读书是一种“美容”,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5.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B.《谈读书》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主要采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
C.《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的是()(3分)A.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B.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C.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D.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7.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
C.《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都是驳论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一)综合运用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 (4分)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③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二)读课文《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不求甚解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4分)读书可戒躁沐沂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
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
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老皇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
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
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儿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
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 4 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
“颜如玉”和“黄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
此类拿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红宝书”,捧读各类“圣经”“宝典”“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
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
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万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