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上课优秀课件

《声声慢》上课优秀课件

下面对联写的是谁?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关病酒, 不是悲秋”;《如梦令》“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题词
细雨绵长,细雨与愁 绪相似。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以 声 衬 情
顿 何当共剪西窗烛, 挫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凄 凉 李商隐《夜雨寄北》 之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感
淡酒——借酒消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流浪、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凄苦、丧偶
细雨——相思愁丝
婚居时期
琴瑟相和 共醉金石 携手出游 盛名于世
寂夫 寞妻 愁离 苦别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夫妻离别 相思之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 直接抒情 • 间接抒情(意象)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 (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 任何人敢于企及” (梁衡)。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 一种怎样的意境?
凄婉 愁苦 哀怨
试赏析结句 “怎一个愁字 了得”。
以愁作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 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 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 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词人为什么而愁呢?
• 了解作者: • 李清照大事记: •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 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 灰烬。 •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 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 温州之间漂泊。 •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宋代才媛
李清照(1084-1155),山东 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 孤苦。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 途径,语言清丽。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 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 玉词》辑本。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塞外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为什么词人看到“雁”过就 “伤心”?
因为大雁是候鸟,它们从北 方来,勾起了词人对故国、故 乡、故人和往昔生活的无限向 往;这追怀与眼下的孤苦处境 相对照,不能不“伤心”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 • 这些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 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 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 地。 •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 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 那后期是什么愁呢?同学们说说看。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音韵美。 2、增强感情力度。
诗歌鉴赏方法之二:通过把 握意象内涵来把握诗歌情感 ③: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 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 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 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 的深愁巨痛的呢?本词选用了哪些 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 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 八六年)官太学正,与苏轼、晁补 之、张耒等游。官做到礼部员外郎 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 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有礼记说 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他 主张文不可苟作,如诚不着,则不 能工。 不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庭 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 学不倦的女子。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 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
妇时期的生活
相思闺怨,对爱的渴求,对 自然的喜爱--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
国、思乡
怀念故土,忧国忧民,孤独, 凄凉。--沉哀凄苦
•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 •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 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 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简介) •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花盛 花衰 乐景哀情 以花喻人 反衬 正衬

凄 苦 忧 愁
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之内涵:
亡故颠孀丧 国国沛居夫 之之之之之 恨思苦悲痛
鉴赏探讨
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 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 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是 情愁、家愁与国愁集于一身,何其悲 怆凄凉。
古诗人眼中的愁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 人》) 3、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 愁(秦观《江城子 》 )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王 实甫《西厢记》) 6、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离愁 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少女时期
秀外慧中 踏雪寻梅 执笔属文 展卷吟诗
如梦令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手词者。”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 说她“善属文”。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据 《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状元王拱 辰。另一说法,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 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的文 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王珪 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 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 一。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族。
• 这首词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形象特点是怎样 的? • • • • • 直接描写: 动作:寻觅、借酒浇愁、独守空闺 心理:凄凄惨惨戚戚、伤心 侧面烘托:(环境烘托) 淡酒、秋风、旧识雁、憔悴黄花、梧桐、细雨
听读要求:
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 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感知质疑】
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听后思考
①能不能用一个 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②你认为哪一句能 奠定全词的感情基 调?
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声声慢》被称 为“千古第一悲情 之词” ,写愁写 悲写得最深。 找出你认为最 能叩击你愁绪的句 子。 写出你的感受。
• 曹孟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副解忧剂 • 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一颗消愁散

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 • 白居易: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 • 柳永: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南渡以后
亡国丧夫 孤苦伶仃 名节被毁 凄惶度日
兵 荒 马 乱 中 的 离 恨 别 绪
情 意 婉 绝 , 回 肠 荡 气
武陵春(53岁)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