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鉴赏我国拥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歌德说过,“当我们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写小说了”。
王西麟先生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以什么而被国际尊重?我认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本体文化。
只有本体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的贡献,而这才是不能为其它民族和国家取代的。
居里夫人说:‘对人类文化即使只有独立的一滴水的贡献,也是发光。
”然而我们拥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吗?我们的民族音乐赋予我们的文化以世界性语言了吗?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我国民族音乐与东欧等国民族主义音乐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拥有几千年形成的古代民族音乐体系,从乐曲、乐器到乐理一应俱全。
《高山流水》被送上太空,《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古曲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显示了很高造诣。
近现代又经刘天华、华彦钧、彭修文等人的不懈努力,继承发扬了古代音乐的优良传统,创作出《光明行》、《二泉映月》等不朽杰作。
这无疑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窗口。
添置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大型民族乐团连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座西方音乐圣殿登台,足以显示我民族音乐的世界生命力。
但古乐并不是全部,借助西方音乐遗产演绎我们的音乐,这是我国数代音乐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钢琴与民族音乐结合的典范。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座里程碑,成功地将民歌民谣吸收进大合唱。
“黄河船夫曲”完全可与“伏尔加船夫曲”媲美;在“河边对口唱”中采用民间戏曲的方式,既有民族特色又注重中文单音节发音在合唱中的纯正。
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丝毫不亚于韦伯的《魔弹射手》。
陈钢、何占豪的《梁祝》完美地将小提琴协奏曲运用于民族音乐,优美动人的歌唱性旋律、富有表现力的技法、民间故事鲜明的矛盾冲突可谓中西合璧。
吴祖强、杜鸣心的《二泉映月》、《鱼美人》等作品标志着我国大型交响作品的成熟,令世界刮目相看。
而他们的学生们更加锐不可当,被中国文化哺育、受西方音乐技法训练的生力军势如破竹般地向西方世界碰撞。
“只有作品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
”(王西麟)王西麟、谭盾、瞿小松、陈其钢、叶小刚、郭文景、陈怡等人频频摘取国际大奖,显示了中国音乐的空前巨大的进步。
王西麟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培养了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第一交响曲》以人类命运为主题,“作品具有交响性戏剧性,布局宽广,感情充沛”(瞿维)。
《为女高音和交响乐而作的哀歌——读屈原〈招魂〉有感》“第一主题因吸收了粤剧和闽剧的某种感觉而具有深沉的悲凉感和古老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第二主题“上下大幅度起伏的旋律表现了屈原的上下求索,苦闷的灵魂不能安息。
这是独特的民族式的艺术思维”。
《云南音诗》、《交响壁画》等诸多作品都显示了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精妙结合,“我相信这些很中国的作品是世界性的”。
郭文景为三对钹写的绝妙的“室内乐”《戏》,谭盾独具匠心以水为独奏乐器的“交响乐”《水》等作品令全世界叹为观止。
正如贡布里希的话:“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流行音乐也同样彰显了我国音乐的魅力。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
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
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
现在我们所听的歌曲,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等歌手,他们的歌都属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三种特性: 1.流行音乐乃是一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而具有穿透阅听人之意识的能力。
2.流行音乐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
流行音乐的英文翻译:POP MUSIC流行音乐的发展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
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
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
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
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
但只有黑人例外。
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
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
”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
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喧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
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
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
“凡音之起,皆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认为人应具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教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
可见,音乐与情感、品德之密切。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无不精通音律,他们在自娱又娱人的过程中充实着生活。
唐寅、苏东坡,还有家喻户晓的刘墉刘罗锅,都是操琴高手;海外华人靳羽西女士,在少年时得过不少钢琴比赛的大奖;科学家爱因斯坦疲累之余,拉起小提琴,如醉如痴;我们当今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博士,不只是音乐欣赏的行家,舞也跳得翩翩。
音乐是那么神秘和超越自然:当四面楚歌响起时,英雄项羽的霸业竟被音乐勾起的愁肠击得粉碎,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然而音乐又是那么贴近生活和溶入自然:当马头琴与长调凄婉地响起时,一匹准备遗弃自己孩子的母马,竟被这深情的音乐感染得与牧民一起落泪,饿得奄奄一息的小马驹终于又回到母亲的身边了。
有人说音乐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也有人说音乐教育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这些都是片面之词,失之偏颇。
但是音乐教育决不是一种点缀的、肤浅的教育,要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地位,音乐教师就具有重大责任去提升音乐在所有学科中独具的魅力,我们的超级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建设者去喜欢音乐。
在音乐教育中,儿童不应只是被动的听众,而应作为音乐的参与者加入进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辨别音乐的正邪、高下、雅俗、良莠以及古今、中外等等,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音乐上的免疫力,不至于被一些低俗的音乐所俘虏,甚至去趋靡争痂,在精神上受到腐蚀。
音乐是贴近生活、自然、内在的,具有鼓舞、振奋和愉悦的本性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
《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
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
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这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会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以上事例都说明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衬,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无不精通音律,他们在自娱又娱人的过程中充实着生活。
苏东坡以及家喻户晓的刘墉刘罗锅都是操琴高手;科学家爱因斯坦疲累之余,拉起小提琴也如醉如痴;我们当今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博士,不只是音乐欣赏的行家,舞也跳得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