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科学教育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整合重庆市37中(400084) 杨天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在中小学开展科技发明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及时帮助善于思考的青少年捕捉智慧的火花,完成一项项立足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科学方法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树立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价值观,健全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辅导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科技创新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评价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作业外,几乎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来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加以改进,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加以整理,发明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或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研究等等,在开设了科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转变。
正如一位参加科技创新获得全国奖项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当我完成《初级多维几何》教材的编写后,心中才感到如释重负,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才真正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才真正知道科技创新的真谛,才能将过程中的苦与累转化为幸福的微笑。
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涉及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这次活动中,虽然课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有了对科学忠实的信念,它使我逐步走向成功。
有同学认为参加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升学考试加分,如果没有机会拿奖还不如做几张试卷。
我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不是一定要发明创造出个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同时锻炼我们的意志。
”这位同学恰好道出了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了获奖,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在科技创新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辅导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学生应该是专家和领袖,教师只起到协助而不是权威的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选课题和查阅资料时,教师不作明确的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实验时,教师更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器材。
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探索者,教师在管理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实现中间目标后,帮学生分析不足,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达到最终目标。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科技创新本身是不能用分数去评价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这就要求辅导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身上,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塑造学生的个性。
在学习中很少得到成就感的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成果和优点,并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成功的滋味会激励他们去寻找下一个成功,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辅导教师还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科技活动中,面对未知的结果,教师并不具有权威性,有可能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储备比教师还多,或者发现教师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可能出现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况。
随着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繁与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
这种权威来自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大胆地质疑、平等地探讨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一次科技实践活动中,我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阅“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第二天有学生提出想研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课题:探究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首先我采用了开放性的研究模式,定位在了解层次。
这次我充分利用了我校的计算机资源,向学生开放计算机室,让他们上网查资料。
但只告诉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不告诉他们我想要的答案。
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是想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和策略。
让学生自主查阅、收集资料,培养学生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
在查资料的同时,学生平时计算机课学的上网知识也得到了现实应用,并从中加以巩固。
告诉学生可以查的网站有Goolg、baidu等,查询的关键字可以为“电磁辐射”。
立刻就出现了大量相关网站。
数量巨大的资料不可能都有用,先在一两个网站上看看,确定自己最需要的方面或者最感兴趣的方面,然后增加关键字,比如“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直到找到最好的资料。
把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就是“授人以渔”。
当有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遇到问题的单独指导。
同学们热情高涨,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收集了大量资料。
接下来是资料的整理,从学生传到我这里的资料看,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大致有四方面:电磁辐射的源;辐射的危害;怎样检测辐射和怎样减少辐射。
于是就确定这四个为子课题。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有了兴趣,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偏爱,收集某方面的知识、信息,有助于掌握研究的主动权。
发挥学生在科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作用,从而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接着教师分别召开小组讨论会,明确所提出与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教师要注意只做方法指导,建立监督机制,明确负责人和检查时间。
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及注意事项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没有了探究者的角色。
同时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微机室,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在分组研究中,探究“怎样检测电磁辐射”小组所做的工作最具挑战性。
在他们面前只有需要达到的目的,而没有检测电磁辐射的方法,专业检测工具昂贵不可能买。
以前都是老师告诉怎么做现在要自己找方法做,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探索。
开始学生比较盲目,面对众多的电磁辐射成因,不知从何处着手。
这时教师就及时指导,教他们物理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中有,“缩小研究范围,从简单的着手,再逐步深化”,这个探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于是把研究的方向定位在“怎样检测和比较手机辐射的大小”。
几天后,同学向教师报告初步成果显示,他们通过询问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和上网查询得知:手机在使用时由于产生电磁辐射会对附近的电器有干扰。
他们就设想能否通过比较干扰的程度来比较电磁辐射的大小。
于是教师就提供了实验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
同学们首先用手机去干扰电脑,发现当把正在接电话的手机靠近电脑显示屏时,显示屏会出现闪动,而且不同的手机闪动的剧烈程度不同。
他们总结出:不同手机的辐射强度不同。
实验前大家对这个方法都没底,现在成功了,快乐的心情无法言表。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同时提出用电脑有局限,只能让在电脑前的人看到,而无法让全部同学都观察现象。
同学们又提出了第二方案,用收音机代替电脑。
老师又找来收音机,提供可能的帮助。
经过探索,学生发现收音机也能起到电脑的效果,并且发现了没有预见到的现象:手机在待机时也有辐射,和使用时相比,对收音机信号的影响要小些;手机离收音机越近干扰越大;而同等情况下小灵通的干扰最小。
三、在科技创新中健全学生的科学道德和人格科学素质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素质中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我校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专门安排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科技教育活动,提出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结果此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还有如在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渗透孝心教育等,对学生的科学道德的建立和人格的健全也有积极的作用。
如学生完成了课题“调查公交车赖站赖路问题”,学生在《活动日记》中记下心得:自己以前随处招手乘车,就从没想到这样做会带来交通堵塞,以后一定自觉地到站台乘车。
无外因压力的公开自责,是社会责任感的习得,是对象——问题反向所激发的审美感知和体验。
类似这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先驱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和憧憬,认为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效德育也一点不过分。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
即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五、科学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
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
由于老师的知识量比学生的大,平时来自学科的“问题”相对较少,能提出的“为什么”也较少,他们大多认为事物就是这样的,而学生正处于认识事物,知因索果的黄金年龄,此时的他们也喜欢提问题,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这就促成师生共同努力,相互协作。
其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常常我们抱怨学生如何如何的时候,也是我们忽视了学生个体潜力发掘的时候。
如在第二十一创新大赛中获得市一等奖的周讯同学,他从几何的点、线、面(一、二、三维图形)着手,猜测多维空间及多维空间下的多维几何图形的存在,并巧妙地利用了维数类推法、降维思考法、穿越空间法、动态增维模拟法和纸面模拟法等五种方法,成功地研究了纯数学的多维几何空间,构建了适合于多维空间的几何模型,总结出多维几何图形所满足的纯数学规律共计约120个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归类,编成了一本适合高校学生的教材,指导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所有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他编写的这本教材远远超出了他的知识水平,他只能不断地边学习变创新边写作。
学生始终自己主持研究,教师仅是首席合作者和指导者,决不可能去单包干,看到学生的创新和能力,教师能不改变观念?教师一度顾虑:研究性学习搞起来会不会影响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我们抽查了一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初步结论是正相关的,即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科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