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科学
三亚市第一小学——黎元俊科学教学历经了风风雨雨,当她跨入了新千年之际,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她新的姿态大踏步走向了“科学”教育的行列。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爆发了新的生命力。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
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
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在做中感受科学的美
“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这是一句古话,但它寓于一定的哲理。
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要强调动手,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器官,去玩“玩具”,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
如:五年级科学中用三棱镜来折射阳光,三棱镜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色光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神奇,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奥秘和美。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她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热
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不断制造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在做中强化科学知识
“看不如做”。
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三年级《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中,有食植动物、食肉动物、还有两样都吃的动物。
学生必须通过摆卡片、讨论、争论,才能搞清楚。
才能记住这些知识。
三、在做中提升科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但他还不能把知识自觉提升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中。
可能知识过几天就会忘却。
通过“做中学”能使学到的知识贯穿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去。
使他们在今后的做事、工作中能自觉讲求科学,提升科学理念。
“要调查才有发言权”.如:三年级的《家乡的水资源》一课,不仅课内要学好它,更重要的是课外要组织好学生去调查、观察、记录、研究水资源,研究水资源的环境状况。
这是必须要去做的,做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做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的看待周围的一切,科学地做事。
四、在做中链接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希望。
没有创新就没有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没有创新的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
“做中学”既是一个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
精神。
“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我们进行的“做中学”研究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国和小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做中学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前提。
是一种适合当前形势以及新的教育的理念。
“做中学”(Hands on)是美国科学家首先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其宗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
而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中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做中学”科学教育就足在巾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实践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根本特征却不能模糊,即不能脱离探究式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才是探究呢?探究式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是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探究呢?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如下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
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因此,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儿童一步步学习逻辑思考、学习对问题的分析、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并不断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与科学学习零距离,零距离是指相互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阻隔。
与科学教育零距离是指教师应当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与科学教育真实地接触,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
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正好与“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目标相吻合。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重传授,机械式的训练,科学教育形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的模仿。
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
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学习又十分神秘、高深,无法与之亲密接触。
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皮埃尔·雷纳,大多数人眼里, 在课堂上说出“我不知道”的都是学生,但是法国著名科学院院士皮埃尔·雷纳先生却指出,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撼动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不知道”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不知道”是“做中学”的真谛。
一个优秀的“做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是: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相
信孩子的脑子里不是空荡荡的;第三不要觉得不知道是可耻的,老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
”这一点非常重要。
“做中学”是御道街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一直以来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坚持研究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措施。
御道街小学自主开发案例《空气的存在》单元和《植物与环境单元》。
如《空气的存在》起始问题:你能抓住空气吗?学生设想一个将空气装起来学生进行的活动的方法,在教室里用自己的方法抓住空气。
做一个简单的实验,由于我们可以抓住空气,所以空气存在,口头描述一个实验方案。
哪些物体中有空气?对教师给出的几个物体进行猜测:认为哪些物体中有空气。
有了对空气的基本认识后,通过猜测发现同学对哪些物体中有空气意见不一致。
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形成集体的书面记录。
如何证明这些物体中有空气?设想一个实验来回答问题。
发现一种方法对有的物体有效,对有的物体无效。
根据提出的方案做实验,学会提取信息,认可正进行的实验有时需要用许多方法,分组起草一个书面的实验方案。
在全班介绍并说明理由。
御道街小学开展“做中学”项目研究活动以来,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了摸索、疑惑、迷茫、释然……这其中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泪水也有汗水。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御道街小学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形似的做中学课堂,而是安静的实验、严谨的记录、平等的交流、认真的倾听、让学生真正的探究,处处体现和谐的做中学课堂。